这又是一个爸妈们最常纠结的地方:到底要不要做规矩?
  爱、自由、规则,到底该怎么艺术地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并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
  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
  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
  自由是规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自由意志就是要打破对规则的盲目膜拜。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认为:“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孩子的爱的潜在可能性、幸福的潜在可能性、运用理智的潜在可能性,以及类似艺术才能这样的更为特殊的潜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被窒息而死。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与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
  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
  家境优越的孩子和家庭贫寒的孩子,他们成长得好与坏,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对自我情绪感知却分外敏感。
  “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
  家庭生活中规矩越少越好
  我的观点是,“守规矩”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做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有位家长跟我说,她花高价把孩子送进一所蒙氏幼儿园,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就哭着不肯去了。后来她了解了一下,发现这个幼儿园有相当多的规则,如:不能在教室里大声说话,孩子们不小心稍大声一点,老师马上会说这样打扰到别人,不礼貌。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这句话适用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恋人关系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没有太多的教条和琐碎的管制,都是在亲切的相处中为对方留下自主的空间,允许对方按他自己的愿望去做事,允许他做得不够好而较少苛刻。
  “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够对彼此的品行感觉到一种完全的信赖。这种信赖使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放心地相信,相信彼此不会冒犯。恶行总是反复无常的,唯有美德是恒常有规则、守纪律的。”
  教育孩子,说得少比说得多难,放手比管制难。处处以“规矩”来制约孩子,表面上很辛苦,实际上这比处处对孩子放手容易得多。谁不知道一个规矩的孩子确实比一个不规矩的孩子更容易管理,更令家长轻松且有安全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百年前写的一首打油诗,字面浅显,内容却非常丰富,“生来不自由,生来要自由,谁是真革命?首推小朋友。”
  更多高考信息内容,请关注升学网高考志愿填报微信平台(sxwgaokao)!
  2015升学网高考专家QQ群: 180830282 , 欢迎加群讨论。

  •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