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Facebook不告诉你多少人读了你的贴文

北京时间7月16日消息,对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来说,粉丝专页或个人主页中的动态,如“赞”、“分享”、“留言”等数字都非常重要。越多人点击“赞”、越多人“分享”、越多人“留言”,就代表着越多人对这则信息给予响应、赞同。

  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到底有多少人看到这则信息?

  当然“赞”、“分享”、“留言”都代表了社交媒体的一种正面响应方式,不管响应的内容如何,都是在参与这则信息的讨论。这些能从表面上判断出一则信息是否活跃,但这真的能反映出这则消息的全部么?其实没有。

  斯坦福大学的助理教授迈克尔•伯恩斯坦(Michael S. Bernstein)表示,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就好比在舞台的幕后发表一段演讲,有响应的人就仿佛是上了舞台,向你做出回应;但重点就在于你根本不知道台下坐了多少人,意即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到了你的演讲。

  伯恩斯坦针对22万Facebook用户一个月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每一则信息都会被推送至35%好友的信息串流中,而一个月下来会有61%的好友看到你发布的信息。这听起来很多,但这跟使用者自己认知的接触人数有所落差。因为这份统计资料同时显示:有21%的使用者会将点击赞、分享、留言的人数当做接触这条信息实际接触到的人数。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觉得这种落差实在有点大,那么一定会想知道:为何这么多人看到一则信息,却不会产生响应?

  这牵涉到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对一面墙发表言论,得不到响应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在会议上发表言论,在场坐满亲朋好友却没有任何响应,就会让人感到非常非常沮丧。

  斯坦福大学这份研究提出两种心理学的解释:

  1、 为何用户会低估在社交媒体当中接触的人数?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人类的心理寻求安全感及舒适感,自行将接触的人数向下修正,接近给予回应的人数。如果相信实际接触到的人数不多,人们会感觉舒服些,但如果相信实际接触到的人很多而回应却很少,那么我们在心里就会产生挫折感。

  2、 这种现象在心理产生反射性的排斥动作

  只愿意承认接触到的人数不多,却不愿意承认其实很多人看到了信息却没有响应。

  简单的说,我们知道很多朋友都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都能够看到我们发布的信息,但他们却没有进行响应,这仿佛就是说他们不在乎、不理会。我们会对这种现象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我们的心里就自动帮忙找了个适当的解释:“应该是没看到吧,所以才没有任何响应。”

  为什么Facebook不将“有多少人看到这则贴文”的功能开放给一般用户呢?

  社群的概念中,“响应”占了非常重要的一块,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对着空气说话。这也是为什么信息服务如whatsapp、skype、line等都会提供收信者动态,如“已送达”、“已读取”、“正在输入信息”等等的原因。对于发送信息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响应。

  当然,有经营过粉丝专页的人都知道,由管理员发布的信息,在下方可以查看有多少人看到过这则信息,为何Facebook不将这项信息公布给一般用户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公事公办。

  粉丝专页的接触人数,直接关系到一个活动、产品有没有接触到潜在消费者,并且这些接触到的人会开始转换成会员、顾客等。这些都跟钱、营收有关。拿到台面上剖析是合情合理的事。

  反之,如果将这项信息公布在个人档案上,其结果对使用者究竟是好是坏呢?如果我在Facebook上发布了出游的照片,有300个人看到,却1个点击“赞”的人都没有,那我会做何感想呢?

  如果是我,说不定直接就把Facebook档案关闭了。

  • 作者:搜狐IT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