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夜,红包漫天。辞旧迎新,我们来探讨支付行业的未来。
1、移动代表一切
移动支付市场启动。随着智能手机普及、银行快捷支付接口开放、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二维码识读技术和WIFI广泛应用,通过软件方式得以解决以往移动支付终端双向硬件改造难题,移动支付市场进入壁垒已经清除。
市场容量超乎想象,迁移趋势不可逆转。移动支付技术因具备客户可识别、交易可追溯、数据可挖掘、用户主动支付、交易信息实时反馈、支付便利性及社交、商户营销等功能,预计未来几年,基于银行卡的POS交易、网关交易将迅速向基于帐户的移动支付迁移,市场容量超过百万亿。
商业竞争力强劲。从传统收单机构被动支付方式到个人用户主动支付方式的转变有可能为商户大幅度降低甚至免除收单手续费用,便于移动支付业务迅速进入市场并应对传统业务竞争。
有兴起即有幻灭。磁条卡、金融IC卡、NFC技术、手机刷卡终端、类似功能机的POS终端设备等已经没有未来。
2、移动支付转接清算格局初定
微信、支付宝崛起。2013年以来,微信、支付宝钱包已经建立与主要银行的快捷支付通道连接,并通过打车、红包派送等病毒式推广方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个人用户群。目前,微信支付与财付通的集成还在继续完善之中,已经集成的功能包括在线支付(精选商品)、小额支付(电影票和滴滴打车)、个人收款(AA收款)、个人转帐(新年红包)、缴费(手机话费充值)、理财(理财通)等。前期,微信与海底捞合作实现了线下商户二维码扫码支付功能。支付宝钱包亦试点若干线下近场支付应用。移动近场支付模式已经成熟,预计微信、支付宝将尽快简化或放开线下收单商户的在线注册功能。有理由相信商户端迅速跟进后,移动支付市场将呈现指数化、持续性增长。尽管国内转接清算市场并未开放,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凭借银行通道和个人用户群已成为事实上的移动支付转接清算机构。
银联面临生死选择。基于帐户的移动支付独立于银联体系,未来持续的交易分流将不可避免,银联将逐步丧失小微商户的银行卡交易。若不能尽快摆脱通道业务定位,不能凝聚移动支付高端个人用户群、不能全面开放支付通道构造围绕银联的移动支付生态系统、不能在餐饮娱乐、金融、地产、汽车、大宗商品销售、资金归集等行业迅速建立移动支付解决方案,银联将有可能被边缘化。还记得银行存折吗?喧嚣散尽,银联需要选择,是生存还是与银行卡一起落幕。
3、得帐户者依然拥有未来
发卡银行占据有利地位。一方面,发卡银行为移动支付机构提供帐户绑定通道,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独占上游帐户资源;另一方面,发卡银行同时向个人客户提供移动支付应用工具。年内,各银行将在自有个人用户APPS中嵌入二维码扫码支付功能,在本行商户中推广移动支付收单应用,为本行客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监管部门、移动支付机构和银行将推动建设统一的移动收单业务标准,为移动支付跨行受理奠定基础。
非银行信用支付将在移动支付机构中诞生。微信、支付宝建立个人用户壁垒后,只要监管政策支持,短时间内即可建立信用支付业务。微信支付、支付宝若对其他预付卡机构开放帐户绑定,预付卡市场将重新洗牌。
4、商户端收购战不可避免
商户为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基本完成线上收单市场分割,线下收单商户争夺将是支付行业的最后一战。在小微商户方面,微信和支付宝短期内将通过在线推广商户标准收单方案,实现大规模商户渗透;在大中型商户和行业应用方面,微信和支付宝需要建立渠道、机构为特定商户、不同行业提供特定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拥有特定行业商户资源的独立收单机构同时为微信、支付宝和各银行提供移动收单服务,发展空间巨大。
以收购换时间。由于机构建设、团队培养、业务延伸均需要投入资源和时间,微信和支付宝的理性选择是尽快收购拥有商户资源的机构。目前,银联商务、通联支付、汇付天下等收单机构和各银行盘距传统银行卡收单市场。顺应银联体系要求,银联商务向银行移动支付应用开放商户资源的同时也为微信和支付宝等其他移动支付机构进入其商户设置障碍。因此,最合适的收购目标是收单机构如通联支付、汇付天下等。收购硝烟弥漫,最早进入市场的机构将为后来者设置更高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