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该怎样赢得读者?

前不久,第二次“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作家铁凝、莫言、刘震云、叶辛等与澳大利亚作家J·M·库切、布莱恩·卡斯特罗、伊沃·印迪克等,共展开了5场文学对话。其间,他们谈论当下读者与文学、文学阅读的内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多作家说,留意一下读者对文学阅读的反应,如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即便是一些享有大名的作家,其作品的印数也呈下降的趋势。老作家叶辛说到自己的体会:前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客过亭》,当时该出版社的编辑专程跑到上海去找他,就为了商讨印数。一番长谈之后,定下来印3万册。叶辛心里不大乐意,相对于他以往作品的印数,3万册实在太少了。可是编辑很无奈地告诉他,“现在的小说能印1万册就算了不起了,3万册很不错了!”

    后来叶辛就此事询问过出版界的有关领导,得到的回答是,那位编辑说得没错,文学作品的现状就是这样,小说也许还算好的。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不管1万册还是3万册,又何异于九牛一毛?文学作品的境遇由此推而可知。所以,叶辛感慨地说:“现在的阅读形势对当代作家恐怕都构成了挑战。在这个时代,读者要读完一本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他真得下很大决心才能办到。”

    比起作家来,出版家们更敏感于作品的销量问题。澳大利亚出版家伊沃·印迪克介绍,当前的文学出版正面临一场危机:读者的不断消逝。在他的初步统计里,澳大利亚街上每100万人当中,至多有40多人阅读诗歌,有80多人阅读散文,“书也不是没人看,但多半都是烹调、求职一类的图书。在纯粹的文学作品里,人们也只喜欢那些轻松的、消遣的、休闲式的作品。至于那些对读者的阅读有一定挑战、思想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则几乎是出版的灾难。”所以作为一个文学出版人,他感觉在澳大利亚“特别的孤独”。

    总之,中外作家表达的是对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人口的减少的悲观、失望之情,这种悲观和失望,让这些作家们感到文学写作是“特别的孤独”。

    说到读者与文学、文学阅读,不禁让笔者想到近日村上春树新书出版发行的新闻。

    4月12日,村上春树的新长篇《没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礼之年》(以下简称《多崎造》)在日本如期而至。此书是村上春树《1Q84》出版三年后推出的新长篇。首发几小时便又加印了10万册。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在日本,文艺作品在初版时大多仅发行数千册,即使是畅销书作者的作品一般也不过几万册。而现在这部书发行量突破100万册已毫无悬念。许多读者在第一时间拿到书后,便熬夜看完全书。“从大学二年级那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一月,多崎造在生活中想的差不多只有一件事——死亡。”这是小说中的第一句话,让读者难以忘怀。而且,2011年日本的地震、海啸、核泄漏成了全书的背景,读者“对村上如此直面灾难感到印象深刻”。书中充满了强有力的信息和激励人的话语”,读者从多崎造的境遇中产生共鸣,感动于“一个人在回顾自己人生时努力克服情感创伤的旅程”。可见,时代感、现实感,触动读者的心灵和生命过程,书写人们共同的情感经历、心路历程,是此书赢得读者的关键因素。

    曾有文学评论家提出,我们的当代文学该如何“打动当代还活着的有效文学阅读人口”?笔者认为,这样的文学,不能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它必须描写熟悉人生和世界,告诉我们读者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表现人的性格和境遇的“原型”,而且,更具深刻、强烈和普遍性的效果,由此给我们以人生启示。这样,文学和作家才能找到他的知音,他的作品也才为读者争相传诵。

  •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