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如何突破转型瓶颈?

清谈馆、低效率、显疲态……当年落在G8头上的“雨点”,近两年似乎也落在了G20的头上,也许这是任何国际多边机制在“例会化”以后都难逃过的发展瓶颈。

  随着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G20处于从危机管理机制向经济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阵痛中。未来G20将如何“保鲜”,如何完美“转身”,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日前,上海外国语大学G20研究中心就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

  针对G20受到的质疑甚至非议,与会学者指出,全球经济眼下面临“后危机时代”的多重挑战:增长迟缓、就业严峻、金融监管漏洞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机构改革等。在现有各类多边机制中,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只有G20具备应对上述挑战的综合能量、资源和广泛的代表性。但是,与会者并未回避G20当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从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向经济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挑战。

  比如,在组织形式上,G20不是磋商机制,亦非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机构。如何确保有效落实历次峰会达成的共识和行动计划,但又不改变“非正式”的灵活性,同时又要防止峰会流于形式化,这是G20亟须认真处理的两难困境。

  在议题安排上,G20的议题表已日趋臃肿。从宏观经济合作到食品安全、气候变化,甚至人权等政治性议题也被纳入进来,反而削弱了对最核心的经济议题的聚焦力。

  还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已经坐在G20这张桌子上平等地对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具有同等的影响力。至少新兴市场国家在对G20议题设置的影响力上还不足以与发达国家比肩。如首尔峰会上,美国执意提出贸易平衡和汇率问题,绑架了峰会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G20能否顺利转型,不仅关系到该机制的生命力和未来发展,还将影响到在“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国家能否真正地以“平等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为此,学者建议,在机制建设上,G20不妨采取“非正式机制+正式国际组织”的复合机制模式,即以非正式机制的首脑峰会为核心和引领,以世界银行、IMF等正式国际组织为实施平台,使灵活性和可行性得到有机融合。同时,G20须担当起推动现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的重任,以促使国际经济秩序走向公平合理有效。

  G20与G8、金砖等现有几大多边机制的关系也是研讨会关注的热点。有学者指出,从短期来看,三者必然处于竞争态势,以“争夺”各国首脑和媒体对本平台的关注;议题设置也难免重合。但从长期而言,三者都会实现自我转型,并逐步融合。金砖国家机制已为新兴市场国家对G20议程设置施加影响奠定了基础。此外,尽管G8的重要性由于G20的出现有所下降,但作为处理、解决全球政治安全的重要平台,G8的作用和影响力目前尚未能被完全取代。而且,G8自身也在“顺势而为”,不断调整,从2010年加拿大峰会以来,从其关注点悄然转向债务、赤字等经济议题来看,一个更自省的G8已然出现。

  • 作者:解放网-解放日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