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线听歌方式的逐渐普及,乐迷不仅能在海量乐库中找到高品质的音乐,而且不少歌手都开始重视“网络首发”平台,如刘若英的新歌就在网上平台率先放出。
是否还记得家里曾经摆在显要位置的那台收音机、录音机,学生时代必不可少的随身听、CD机?距离它们被扔进垃圾箱或者杂物柜,恐怕已经有十来年时间。十年前,苹果用iTunes Store给欧美流行音乐界带来了变革,歌迷开始逐渐抛弃CD;如今,随着用户转向Spotify、Pandora和YouTube等提供流媒体服务的平台,更多人开始抛弃了下载,音乐行业再度经历了一场数字变革。回想一下,你有多少年没买过CD?在这个听起来有点飘忽的“云音乐”的时代,你在用什么方法听歌?而在吃了那么多年的免费午餐后,你,会愿意为音乐花钱吗?
专题策划 黄文浩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丁慧峰
Part 1.音乐分享APP之战已打响
美国去年数字音乐营业额有 40亿美元,继iTunes、 YouTube之后,不少公司都看准音乐串流平台,层出不穷的音乐分享APP,主打海量曲目、速度快、高音质等特点;而在国内,叫穷叫苦许多年的音乐市场似乎也正在迎来转机,口味偏小众的豆瓣电台推出收费版,文艺青年聚集的虾米网被阿里巴巴收购,拥有超多用户的QQ音乐风生水起,网易上线云音乐,早前被声讨的百度也开始逐步正规化,京东开始售卖数字音乐,作为国内最大的实体唱片销售商的星外星也上线YYQ音乐圈数字音乐商城,Spotify进驻香港……各种APP让人目不暇接,为流行音乐界带来又一次信息爆炸。
Spotify试水香港
如今流行音乐的收听,已经不仅限于简单的下载或者在线播放,而是结合了收藏、分享、社交等多项性能的开放性串流服务。只要在上网环境下,音乐爱好者就可以通过从“云端”获取音源,随时随地与好友分享喜爱的音乐。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美国,单曲收费的iTunes模式也已过时,网络带宽的增加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未来的音乐用户需求只剩两个方向:高品质和海量乐库,所以以Spotify(中文名:声破天)为代表的付费包月海量听歌的模式,开始在欧美成为主流。
Spotify好玩的地方在于,歌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家庭影音系统,用最简单的方式搜寻歌手、唱片或乐曲,还可以通过浏览好友、歌手或名人所收听的乐曲,发掘新的喜好;也可以通过Spotify Radio享受电台功能推介。
今年Spotify在香港推出免费和付费两个版本,免费版有广告,收费版则需支付48港元月租,就可享受到音质更好且无广告的音乐。在登陆香港后,包括邓紫棋、薛凯琪等歌手都成为其忠实拥趸,星焕唱片老总何哲图更乐观地表示:“Spotify的来临正迎上香港乐坛新世代的出现,缔造粤语流行音乐一个偌大平台,扩阔听众对新一代流行音乐的认识与渴求,为香港音乐工业注入另一支强心针。”
国内音乐APP混战
目前Spotify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400万,并且在香港同步播放收到不俗评价,而在内地,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依托雄厚资金也瞄准了山寨或改良Spotify的路线,尤其QQ音乐的绿钻用户大约就对等于Spotify的收费版,网易云音乐则放大了Spotify的社交功能。豆瓣电台也开始推出免费和付费两个频道,被阿里巴巴收购的虾米网更打出要做“iTunes Store + Bit Torrent + last.fm + Spotify”的口号,百度、酷狗、酷我等其他数字音乐平台也累积起千万级别以上的用户群,并且开始推动正版化……在“云音乐”时代,这场有关音乐分享APP的战争已经打响。
凭借QQ、微信等社交元素,QQ音乐可谓玩得风生水起,还捧红了许嵩、汪苏泷等“新生代网络歌手”,眼下还有很多歌手都选择其作为新歌的网络首发平台;而网易云音乐则主打电台DJ歌单,试图率先在专业性上站稳脚跟。国人一向喜欢的动作就是跟风,市场上有了几个大玩家,其他平台就开始争先恐后,如何满足用户需求重新成为焦点。
在越来越多的选择之下,歌迷对音乐品质和平台功能更加挑剔,这种“差异化竞争”如果能走上良性循环,不仅能给乐迷提供一种更流动、更人性化的交流空间,更有望推动华语音乐的复苏,正如滚石唱片老板段钟潭所言:“我们相信消费者需要好的音乐,也需要好的音乐服务。有好的音乐及好的音乐服务,音乐产业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