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一篇讲述“中国青年压力过大缺乏激情”的文章,与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票房大火一起成为重要的节令新闻。这篇文章的论述是否正确,我不敢妄下论断,不过看其被转载的广泛程度,说明深以为然者很多。
由此又想到青春片,其实中国的青春片又如何不是压力过大缺少激情呢。这次的《致青春》应该算是近年来少有的成功的青春题材作品。其成功除了原著优秀、产业环境好转等诸多元素之外,恐怕跟赵薇其人有关吧。从演员入职导演的赵薇,显然没有所谓专业导演的那么多框框,更没有背负许多所谓宏伟的责任或者使命之类的,于是一部纯纯粹粹的青春片就在一个应景的青年节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当然一部片子有说好的,肯定也就会有吐槽的,不过票房至少证明了,这部电影有它存在的价值。
一直以来,中国的娱乐产品往往被冠之以一项重大的使命――寓教于乐。尤其是兼具影视的强大传播功能与年轻人广大受众群的青春片,在许多成人的眼中,自然更是寓教于乐的最佳工具。于是我们所看到的众多青春片,干净得如同古典主义的交响诗,一点嘈杂的噪音都没有。即使有一些所谓的反面典型,也一定是被批判被改正的。不仅如此,以我们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观,在这种作品里恨不得把德智体美劳等所有能让下一代“有所收获”的东西都装进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除了毁掉一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没起到一点教育效果――对于跟课内教育差不多的“寓教于乐”,有多少年轻人会身心投入地去学习之?
况且,由此扯开去的话,那些许许多多成人希望下一代学到的,又是什么呢?往往无非是“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孩子们学了以后,将来能升官,能发财,能出名……真是矛盾哪。
人的一生,小的时候要被人管,大了以后要去管人,真正能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无非就是那短短的青春中的一小段,短者一两年,长的也不过五六年而已。就放下心来,让年轻人青春飞扬、纵横恣肆几天不成吗?为什么总会担心年轻时的荒唐会导致一生沉沦?
其实,古今名人,年轻时荒唐的例子不少。比如曹操,曾经和袁绍一起跑到人家去偷窥新娘,还被主家追得满城跑;比如小布什,自承年轻时是个酒徒,还被曝有吸毒史,不知道这样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能不能让担心下一代担心到恨不得含在嘴里的人们更安心些?
年轻时期,人的某些不甘于循规蹈矩的叛逆行为,其实有点类似于生物学上的基因突变,属于人类社会性方面的“生物多样性”尝试,是人类整体发展进步的一个动力因子。年轻时勇于尝试的人,往往在人生中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一般发达的社会往往是开放的更容忍差异化的社会,反之亦然。
关于教育,咱不是专家,还是说点熟悉的娱乐话题。回到青春片上来,那些发达国家的比较开放的电影,似乎也没培育出太过分的下一代嘛!其实电影也不过就是电影而已,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电影的某些桥段,还不至于就让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我看来,《致青春》这样的电影,好固然是非常好,但是还显得青涩了一些,遮掩了一些,我倒更希望,我们早日有更真实更大胆一些的片子,或者至少是在青春题材中,有更多的领域可以去尝试,举几个经典影片的例子,比如《毕业生》,比如《死亡诗社》,比如《美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