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社会的“偶发性”、“盲目性”,使得爆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几率大大增加,使得政府对于网络议题的设置更加不易。传播学上的“蝴蝶效应”在网络社会可
以得到最好的体现,任何一条网民不经意间发到网络上的信息,都可能引发一场网民的集体行动,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网络事件。
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网络社会管理规律,才能既防止“一放就乱”,又避免“一管就死”,应当树立网络社会管理的正确理念。
一是“执政为民”与“信息公开”理念。
二是“疏导信息”与“公开对话”理念。网络在社会事件中的能量显现出来了,怎样应对呢?现在有的做法是:组织较多的人匿名发表意见,用来引导网民。这种做法被网民视为“不道德”。尤其是组织许多人在网上监察,看到批评的意见,不是删除就是以网民的身份进行辩护。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使政府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却耽于幻觉,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而且要求人民同样耽于这种幻觉。网上意见需要引导,正当的做法是公开网评员的身份。网评员或网络新闻发言人如何通过其娴熟的公关理论和技巧来解释事件、说服民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好的回答。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像有些报纸评论版那样有能力即时回应各种热点问题的时政评论员;在网上,这类人应是公开身份的网评员。
三是“社会减压阀”与“网上统一战线”理念。通过测量网络意见,政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温度,一定程度上不是扩大而是减少危机事件。正如一壶已经烧开的水,如果还使劲捂着盖子,结果只能是连壶底都被烧穿;而盖子一揭,尽管有可能会烫着自己的手,但沸腾的民意也就会变为蒸汽慢慢消散。现在网上已经出现所谓“新意见阶层”,这些人或是关注新闻时事的人,或是在网上直抒胸臆的人,他们有能量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根据各种互联网舆情的分析报告,这个新社会阶层主要的经济能量来自非公经济,因而意见主要来自非公领域,他们具有较强的舆论能量。他们不是同志,不是部下,但也不是敌对力量。他们是公民记者、意见领袖。
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问政应对能力。对于虚拟社会管理,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一套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要多引导,少禁止;多对话,少命令;多解释,少指责。尽量化解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队伍,始终保持对网络舆情的高度敏感,做好预案,及时应对。 (原载5月9日《学习时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