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华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教育是全世界的一个大课题,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子女教育,更是困扰着很多移民海外或旅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以一本《虎妈战歌》引起了中西方教育界的轩然大波,她本人当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人物100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旅法华人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而且从学业角度来讲,取得的成绩并不比“虎妈”蔡美儿差,法国华人二代中考取哈佛、耶鲁和巴黎综合理工等欧美名校的并不罕见。

  近日,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联合举办了法国华人学者多元文化教育研讨会。现将会议中部分嘉宾的关于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的精彩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教育孩子首先要提高自己

  黄女士现任法国欧华商贸总经理,在自主创业道路上做得非常出色,她的儿子在学业和事业上都进展顺利,现在路易威登集团新加坡分部工作。她认为,孩子身上的优点可能有大人的影子,但孩子身上的缺点绝对来源于父母,所以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教育孩子首先要提高自己。

  子女的教育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坐火车一样,旅行中一定会有目的地,但如果父母过分关注了目的,而忽略了过程,那就是莫大的损失。父母都希望子女优秀成功,但现实中真正杰出的人不到5%,而确实差于常人的更是不到1%,绝大多数孩子的素质都属于95%的普通人。

  每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拔高到5%里,这无可厚非,但父母必须反思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结合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尤其在早期教育的启发阶段有没有做到位。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人在心不在,表面上看父母两个人都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可真正全身心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工薪阶层更是如此,每天下班回家就急急忙忙做饭,吃了饭收拾完再陪小孩玩一会儿,玩的时候却三心二意,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聊工作上的事儿,最多临睡前讲个故事,甚至这个睡前故事也没法保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父母连陪小孩都不能集中精力,那么小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以后在学习上也会时有走神的情况发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没有和孩子全身心地密切接触,孩子在教育启发和情商启发方面受到的损失将是终生难以弥补的。

  抓住敏感期,培养自信心和好奇心

  冯女士现为法国电信专利部财务监控负责人,曾任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财务主管,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已成年,分别在法国综合理工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她认为,就算是在孩子进入小学后,中国父母的传统教育方法也偏于简单粗暴,一般就是每天回来检查作业,看哪儿又错了,错了就指责孩子,有些父母以挑孩子的毛病和错误为乐,一点点问题就抓住不放。这种做法也有可能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但实际达到的效果却是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孩子,要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段所反映出的不同特质来进行,总的来说,就是要抓住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培养他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法国家长一般在小孩两岁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这方面中国家长还缺乏意识,总是灌输式地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孩子就只会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探询,难以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法国家长则不然,在教育孩子上总是引导小孩自己去发现,自己来提问题,从好奇心的培养中让小孩以正面地方式来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从5岁开始,法国家长就会带着自己的小孩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文化、体育、艺术平衡分配,从几十种分门别类的活动中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但以体育来论,就既有足球、篮球这种群体类活动,也有乒乓球、羽毛球的双人项目,还有远足、轮滑的个人运动,不同的项目锻炼不同的能力,而且小孩子在成长早期接触这么多的活动,对其自身人格完善和素质全面发展也十分有好处。

  有了好奇心,就会去主动学习;有了自信心,就不会被轻易被困难打败。如果中国家长都能抓住孩子成长的敏感期,成功培养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那么自然会收获子女以后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

  学会与孩子沟通

  白先生是巴黎中央工程师学校(ECP)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他在学术界的成功有目共睹,而他中法结合的家庭经历让他在中法文化、教育理念方面的见解更为深刻和透彻。

  白先生认为,东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人格差异上,西方家长与孩子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中国家长则更多地是居高临下地教育和指挥孩子。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家长在工作中情绪容易波动,而很多人把这种情绪带回家里,在与孩子交流中缺乏耐心,甚至无端斥责,这样孩子自然无法与家长顺利沟通。

  冯女士对这个问题也深有感触。她说,每个孩子都会有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阶段,她也十分头疼,并且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有一天她问自己的老大:“妈妈想让妹妹少玩一点儿电子游戏,可总也办不到,你说该怎么办?”老大说:“妈妈,如果你对妹妹喜欢的东西不感兴趣,那么你怎么能要求她对你要求的学习感兴趣呢?”

  老大的话给了冯女士很大启发,于是她就试着去跟二女儿说:“妈妈也想学着玩电子游戏,你教我好不好?”二女儿很高兴地答应了。冯女士又说:“我们玩一会儿,然后去学中文好不好?”二女儿又很快答应了。冯女士总结说,这就是沟通,只有在沟通时充分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孩子才会更加尊重家长,并与家长更加有效地互动和交流。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功利心太重,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小孩,比如考试拿高分、比赛得第一,再如成功的标杆就是挣大钱、住大房子等。绝大多数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乐观的,但是家长咄咄逼人的教育却迫使每一个小孩都向家长所定义的成功目标去努力,不仅失去了善良乐观的天性,而且很有可能变得冷漠自私。

  其实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小孩,只是很多人爱不得法,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沟通效果,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成功并非一成不变的,成功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种,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他所喜欢的领域内取得成绩,都算成功。有的孩子书读得不好,但是体育成绩很好;有的孩子数学很好,但是英语不行,这都是每个人正常的个体差异,家长不应该急功近利地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学霸”那样的尖子生,不仅学习好,还得在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专长。

  中国家长最糟糕的一点还有经常拿自己的小孩跟别人比较,哪怕是一个家庭之内,也会老大老二分出个高下来,这种比较非常伤害小孩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相比之下,法国家长很少去拿孩子的弱点和别人比较,总是在孩子最擅长的事情上毫不吝惜自己的夸奖,如“你真棒”“你是最棒的”这种话语会极大地加强孩子的信心,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与孩子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只有真心去听,才能理解,才能沟通,才能让孩子与自己交心。中国的家长多喜欢掌控,而孩子需要的却是倾听,有趣的是,家长倾听得越多,孩子反而愿意被家长掌控。

  如何完善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格健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人格的培养必须智商、情商同时并重。西方学者认为智力由三要素构成:记忆力、反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每个孩子在这三要素上可能都有不同所长,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尽可能通过玩耍等手段,把孩子的长处和爱好引导出来,如果孩子的事业就是他的爱好的话,那么以后他的职业生涯至少是快乐的,这样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失望,如果孩子感到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依然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中国家长经常给自己孩子设定偏高的期望目标,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目标要求,还会横加指责,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已经做出了极大努力,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所在,耐心地帮助他、宽慰他、鼓励他,这样孩子也会变得更加包容、乐观,对自己更加拥有信心。

  在法国出生的华裔小孩,很多会产生身份认同上的困扰,这也直接影响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而在身份认同和融入社会方面,情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倾注百分之百的关注和耐心,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特征,关注小事情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巨大压力,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孩子即使在冲突的状态下仍然要保持对自己和对手的足够尊重。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要想孩子不孤单,至少应该保证在任何一个陌生地方都拥有至少一个好朋友,然后以这个好朋友为核心,再建立小型交友圈,给孩子营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空间。此外,要鼓励孩子多参与校园活动,比如学校组织的义卖、聚餐、郊游等活动,家长要积极配合,帮助孩子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但对孩子的交友必须进行有效监督,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家长应该与和自己孩子走得比较近的其他小孩家长也建立固定联系,尽量争取让孩子朋友的家长也成为自己的朋友。

  孩子最初的社交活动由父母帮助建立,等他7、8岁以后,就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组织聚会、社交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面子、空间,给他自信,家长需要内紧外松、顺其自然地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逐步提高。

  身教的作用在今天要远大过言传

  中国人讲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孩子们通过网络所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比家长少,家长所拥有的也可能是陈旧的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身教的作用就要远远大过言传。中国古代政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育子女也正是如此。父母和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才能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和成果。

  法国大公司招人时在素质方面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三项:会说话,会用脑子,还有一个好身体,这其实要求的是情商、智商和体格。换言之,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只要注重这三方面的素质培养,那么子女成年后自然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对自己对他人有用的人。

  不管方法如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按照每个孩子的不同特质和专长,帮助孩子们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看着目标,但绝不忽略过程,让孩子教育的列车顺利驶向目的地!

  • 作者:中国网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