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移动支付概念的日渐普及,动手一试的银行也越来越多。上周五,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就携手中国移动推出了自身的近场通讯(NFC)手机支付新产品。自此整个内地市场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试水近场支付产品,竞争势头初具雏形。
从未来趋势看,由于互联网等新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商业组织模式的渗透越来越深,尽早抢占市场高地推出产品已经成为了大多数银行的共识。过往的经验也证明,如果在技术浪潮之前裹足不前,那对银行来说很有可能意味着竞争优势的丧失,这显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局面。只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移动支付市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摆在了大家面前手机支付如何赚钱呢?
这并非记者凭空产生的疑问。实际上,一些率先尝试近场支付技术的商业银行已经遇到类似的困扰,在起初的大规模宣传之后回来一打算盘,发现剔除各种成本,这一新技术眼下带来的实际收益其实是负值。也就是说,推这个产品赚足了眼球,但却亏空了钱包。
大致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受制于银联闪付机具铺设的速度,具有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芯片使用范围还相对有限。从可查询到的信息来看,中国境内支持闪付功能的银联POS机具目前还只有120万台左右,整体支付渠道的铺设还在推广阶段。这一状况注定,使用近场支付芯片的用户群体短期之内不会大增,因此商业银行投入到项目上的研发费用很难摊薄。
其次,因为用户群体短期内大增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商业银行凭借其在现有支付链条中获利的机会也非常少。而从技术层面看,近场支付实际是对传统现金交易或者刷卡消费的替代,是支付环节本身的升级。不但消费者本身并不需要为此服务额外付费,商户在接受这一支付方式之时也无需支付额外费用。而当多年前信用卡普及开来之时,由于商业银行向商户提供了应收账款融资的服务,因此回佣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信用卡业务的重要盈利来源。但是从目前看,近场支付产品除支付功能本身升级之外并未有更新的信用融资模式介入,所以形成新盈利模式的概率非常小。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去年以来高调推出手机移动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可以说都是“昙花一现”。除了宣布自己紧跟时代潮流,相关产品很快就归于沉寂。市场的后进者或许会觉得茫然,因为只有进来之后才发现,除了能为客户提供更完全的支付体验之外,近场支付技术暂时并不能给银行带来更多。
但这是否意味着近场支付就没有前景了呢?恰恰相反,这一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只不过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支付环节的革新,而在于未来个人资金账户与移动终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未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将成为持卡人连接线上与线下支付环节的枢纽。基于这一终端,个人对于资金划拨和支付的便利性将比现在大大升级,而商业银行的基础支付服务也将更深入地渗透到客户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现有的移动支付是发生在持卡人和商户之间的支付,未来是否有可能发生在两个各自持有手机的持卡人之间呢?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技术空间。
只不过,即便到了那一步,商业银行仍然需要思考新技术会为自身带来什么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商业银行的经营毕竟不是科幻世界,而是实实在在受到股东回报约束的实体。对于银行来说,如何在新技术之上构建可行的商业模式,才是推广新技术的最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