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开发,历史韵味如何再现?

本报记者 王海燕

  架一副紫色老花镜,手跨一只碎花蓝布袋,94岁的老太太踮着小脚,颤巍巍从老街走来。

  “她是薛三妹,当年横沔村的大美人呐。”老太太走到屋前,褪下蓝布袋,理了理梳得齐整的发丝,冲我们莞尔一笑。这一笑,永久地定格在镜头里。

  古桥、流水、人家;弈棋、闲聊、美人笑……康桥镇沔青村最美莫过于横沔老街,这里原汁原味留存着一批清末民初建筑,这里几乎没有一丁点儿商业痕迹,这里的原住民一派古风。

  若不是不久前入选首批 “中国传统村落”,沔青村至今仍然沉睡着。而随着沔青村保护开发规划一点点明朗,沉寂很久的横沔老街开始走进公众视线。

  未曾雕凿的质朴与原始

  四面环水、六座古桥跨水,形似“龟”之头尾四足这是地图上的龟城“横沔”。

  横沔,因枕横沔港而命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川沙、南汇的水路重要商品集散地。后来,道路交通发达了,原来的“龟形”变得面目模糊,整个横沔仿佛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时光也似乎定格在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在老街的石板路上行走,只见一间间紧闭的店门,和一处处掉落的砖墙。老街内四条主要道路为河西街、中大街、庙场街、花园街,近500间传统民居连片分布于此,居民前街后河、枕河而居,江南水乡特色浓郁,只是繁华不再。

  翊园是当地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园林名胜。“翊园由横沔人陈文甫所建,仿哈同花园,也称"小哈同花园"。”进入翊园,这是一个集奇石、百年古树、地景于一身的园林。进得大门,即是石笋松树组成的花坛,环坛五色鹅卵石路面铺成“麒麟送子”、“松鹤延年”等地景图案。横沔居委会主任钟飞军说,解放后翊园先做疗养院,后来变成上海市第二精神病疗养院,因而得以完整保存。

  “陈文甫的父亲是天下 "第一琵琶"陈子敬。”给记者做向导的居民李祖裔说,横沔老街人文气息浓郁,丝竹繁盛,留存着诸多名人记忆。比如五代为医的华家,明代华少华医生有著名的医案传世;著名老厨师周荣江堪称“烹饪一绝”。而琵琶演奏家陈子敬,曾任清皇宫教席,名扬四海。第六代传人林石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街头处处是景。建于1935年的华氏宅第,石库门上方雕刻有“武陵世泽”四字,苍劲秀丽。建于清末的凤家厅,坐北朝南,梁枋有精细雕刻,格扇门窗,古意盎然。老街上还有不少三排进深的老宅。花园街28号墨瓦排叠整齐的屋脊,把十多间厢房连成一体;西面人家屋檐上方开了一个“老虎窗”,错落有致;抬头望,屋顶木梁呈黝黑色,梁木下方的装饰板上刻着花鸟鱼虫等图案,端庄、耐看。美中不足的是,厢房的空地上堆着碎石乱瓦,有的养了几只鸡,有的则作为自留地种了蔬菜。由于缺乏养护,一些传统民居已破损,显得凌乱、萧条。

  街上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只猫和狗,看到人,停下脚步转过头望着你。

  清清静静过日子就好

  中大街拐角处是“小李理(博客,微博)发店”。

  一进门,仿佛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了锈斑的老方镜,盛满水的大圆缸、生铁铸造的椅子……这些老物什,正是老上海弄堂口剃头店内的必需品。

  “小李是谁啊?”“就是我啊。”

  小李名叫李金泉,其实已近70岁,皮鞋埕亮,头丝清爽,此刻正为一位顾客刮胡须,手法老练,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正“咿咿呀呀”播着沪剧。

  “我在这里开店47年了。 ”李金泉拍了拍客人身下的椅子,"蝴蝶牌",1966年造。”顺着他的手瞧去,椅子白色油漆斑驳,露出生铁本来颜色,可椅子却丝毫没有损坏。

  “东西还是老的好啊。”小李的理发店可称为“老古董”,而他身上也有一种“范”儿坚守着时代印记的那种古董“范”儿。他的顾客多是老街上的居民,李祖裔也是他的老主顾。“他手艺好、价格低,洗发、理发、刮脸,一套下来才7元。不过这两年,老主顾有些流失。”李祖裔说,很多居民搬走了,留下来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外来租房的人。

  河西街上人气稍旺,两位老伯坐在小板凳上下着棋;几步远,一位阿婆正埋头剥豆。这时,一位老太太踱着碎步走过来。

  94岁的薛三妹很潮,手里的蓝布袋是她年轻时的时髦货,一直用到现在,她家世代居住于此。居民们围着她,聊着老街上的人与事。

  听说这里要迎来开发,大家有点激动。

  “期盼开发吗?”“盼啊。”

  70岁的刘老太指指街面:“如果开发的话,环境应该会比现在好。”

  “如果开发了,你会做生意吗,比如摆个摊什么的?”

  “都这把年纪了,还做个啥啊,清清静静过日子就好。”

  老街的确很静,刘阿婆们惦记的是,开发后环境能不能改善?如今的老街,大多数居民家既没煤气,也没抽水马桶。老街在一点点衰落,有条件的居民大多搬出了这些光线暗淡的老屋。

  钟飞军说,现在老街的本地居民占比只有20%,多数是外来打工者。在庙场街,一位河南籍大婶正在扎大蒜。她身后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里房租便宜,一个月150元。”她家不远是一座修于康熙年间的石桥,桥边铁栏杆,如今却成了晾晒衣被的处所……

  重构老街居民的精神世界

  街上游人很少,各自端着相机从屋角壁落里寻觅古镇风景。“这里有那些江南名古镇已消失了的痕迹。”但他们也担心,一旦保护开发,是再现原有韵味,还是连旧有风情也会消失?

  这也是康桥镇政府关心的问题。眼下,《横沔老镇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正在制订中。康桥镇规建办副主任李束说,风貌区的保护将突出古代“龟城”格局独特、民国江南园林典范、清末水乡民居代表、近代棉纺织业重镇四个价值。利用水乡自然生态和建筑风貌及翊园、凤家厅等一批成型的旅游景点打造传统文化游。横沔老街距离迪士尼主题公园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借迪士尼的东风,这里可能将打造一个既有商埠街景、石桥驳岸,又有江南水乡格局的旅游休闲小镇。但她坦言,改造开发还需要土地规划、交通规划、产业策划等支持,以及破解房屋置换等多项难题。

  古色古香只是游客眼里的一道风景,横沔老街的居民们更关心,下一步的保护开发将对他们生活带来什么?钟飞军说,老街开发需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老街已呈现出空巢化、老龄化境况,缺少生机和活力。二是尽管老街人文底蕴深厚,但缺少公共文化生活,昔日的民俗活动也日渐凋零。

  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瞿骏看来,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保护应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村风,即村落遗留下来的民族风俗;其次是村貌,包括整个村落的环境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底蕴;还有传统建筑,包括村落的古建筑及民居等。这些都构建了村民的精神世界。

  专家还认为,可以尝试通过“露天博物馆”的方式,保护现有老建筑。一些残破不全的建筑虽无保护价值,却有一件两件单体遗存,或戏台、或祠堂、或雕梁,不妨把这些零散而无法单独保护的遗存移到一处集中保护。同时将一些传统手工艺人请进来,组成一个活态 “历史空间”,使那些分散而珍贵的历史细节得到妥善保护,并激活民俗文化,用民俗活动来充实和改善村民闲暇生活。

  这一切,在老街居民们看来都十分美好。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李祖裔说道:“这里永远是我的家园,人生最值得的记忆都留在了村头古树的鸟巢里、热闹的禾场上、学校的篮球架下……”

  • 作者:解放网-解放日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