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其表现形式首先是留守人口规模的扩大、从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口数量和素质下降,农业粗放经营,耕地抛荒;农村宅基地空置,形成“空心村”,土地资源浪费;再次是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下降,组织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水平不高。如再扩展,可以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都较城市落后,农村出现总体性衰败的现象。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确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农业领域流出。2000年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历史时期,但这并不能挽留住农民进城的脚步,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仍不断加速:(1)农村人口总量减少。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乡村人口65656万人,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少3423万人。(2)农村流动人口总量大幅增加,结构年轻化。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3)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近4年,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4)农村产生大量留守人口。估计我国目前的留守人口约计1.5亿人,即约占四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处于与亲人长期分离的状态,产生一系列留守的社会问题。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农村空心化问题课题组对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永丰乡浒岭村、南坑镇兆佳村以及辽宁省凤凰城市宝山镇北大营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进行了村级调查、83份有效农户(入户)问卷调查并采访了相关的乡村干部。
(一)留守人口规模扩大,全家迁移现象增加
1.留守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家庭基本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造成三大留守群体,改变了农村家庭的存在方式。
2.全家迁移:在调查村庄出现了大量全家搬迁的现象。浒岭村全家搬迁的达到180户,兆佳村35户,分别占全村户数的82.94%和10.6%,而辽宁省北大营村全家搬迁也达到了52户。全家迁移现象是造成耕地抛荒和农村住宅荒废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劳动力紧缺,呈女性化、老龄化现象,耕地抛荒
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则表现为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农村发展主体缺失,造成农业粗放经营,甚至抛荒耕地。
1.农业投入减少。农民倾向于种植劳作较少的作物,而减少耗费劳动较多的作物。如普遍将“两熟”改“一熟”、“双季稻”变“单季稻”、农田种树等现象。农民依赖化肥和农药以少投入劳力而保持产量。
2.耕地抛荒。江西调查村庄中耕地抛荒现象严重。江西浒岭村耕地面积680亩中有640亩无人耕种,全部荒废。兆佳村全村800亩耕地,抛荒200亩左右。曾经一度对农民种粮产生积极作用的补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由于种粮补贴按耕地面积补贴,而不按实际种植情况补贴,在一些农民看来,拿补贴不种地去打工比拿补贴种地还更具有经济效益。
3.耕地流转程度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在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农民外出打工空留出来的耕地没有人承包流转。“空心化”的村庄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发展出专业合作社来组织他们的生产。
(三)建新房弃旧房,空心村问题严重
农村住宅空心化的演变趋势:1.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面临着逐渐消亡处境。2.交通便利的村落或城镇面临着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外扩内空”,侵占耕地的现象严重。新增居民住房随交通干线延伸,这就导致村庄散乱、缺乏规划、基础设施配套难、侵占耕地现象严重,一户多宅现象在空心村的蔓延。
(四)农村组织发展落后,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不高
在空心化村庄的背景下,村民自治进入低水平重复,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难以执行。在较低的村庄治理水平情况下,原子化的农民难以合作,各种合作组织成长缓慢。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和多元的,主要有: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应当是二元城乡结构下城市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速度产生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否成功在于城市是否准备好或是否愿意为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全部城市公共资源。大量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无法享受城市部门提供的稳定、充足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社会公共服务,他们就无法放弃基于农村户口和土地使用权而带来的医疗、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2.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乡土情节,导致“人走地留屋留”
(1)我国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在农业效益不高,土地难以产出利润时,农村中的耕地粗放经营和撂荒,难以形成有效流转。(2)宅基地取得的无偿性、使用的无限期性以及无留置成本性,使得村民更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占有宅基地。(3)粮食直接补贴、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民享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农民转换身份,彻底告别农村的阻力。(4)农民对故土家园、乡村生活的眷恋等原因也令农民不愿意放弃村中住宅和耕地。
农村空心化的对策分析
只有将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彻底地转移出去,然后将土地进行有效流转,形成有效的以家庭农业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组织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向农民工提供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住房等公共服务,吸纳农民工进城定居。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等等。适应农民工进城落户和城镇化的需要,应赋予农民工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自主处置权,为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有助于耕地、宅基地的流转。
(二)加强农业投入,发展旅游农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业效益
在耕地资源少的地区,农业比较效益较低,从事农业难以吸引农民,造成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匮乏和耕地抛荒等空心化现象。在这类地区,不仅要加大农业投入,还要大力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如发展“农家乐”、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增加农业效益。另外,目前的农业补贴方式以承包耕地面积为依据而不是以是否种粮为依据进行补贴,不能完全起到激励农民粮食作物种植的作用,也不利于农村耕地的流转合并和集中,需要改革。
(三)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组织的发展
农村空心化直接影响即是农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包括农民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等。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培养新型农民的同时,还要注意推动各种农村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从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的良好发展。
(四)加强村庄规划,合理进行宅基地整治
对于日益消亡的自然村落,建议鼓励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对于交通便利,新建住宅较多的村落,应该加强其用地规划和利用,加强宅基地管理。要因地制宜,根据村情不同,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宅基地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五)提高村庄治理水平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要根据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实际情况,增加外出人口作为村民代表的比例,合理调整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村委会选举时间,严格控制委托投票,从而保障外出流动人口能够参与到村庄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对留守在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要保证他们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权利。要落实村务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监督。基层政府要转变成向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并且要注意防止具有独立利益的黑恶势力向农村公共领域的侵蚀。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