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工作目标,并且强调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在就业领域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更多、更美好的期待与憧憬。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予以分析、解读。从宏观角度看,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国家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合理性和可预期性。从微观角度看,用人单位与求职者能够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劳动者学有所用、职业稳定,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单位与个人实现双赢乃至多赢局面。
从理论层面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等同于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一个概念———“体面劳动”,其含义是,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从实践层面或经验层面看,“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旦与个人的求职、工作经历联系在一起,便具有了主观色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回答,但作为“新生代打工者”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在这个问题上也具有相当高的趋同性。从媒体报道及一些网上调查结果看,现今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远比他们的前代人多元而又亮丽,他们强调较多的是:满足自我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收入及福利待遇,权益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等等。薪金虽然也是他们考虑的一大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个人喜好、满足自我需求则被许多人所看重,“归属感”和“幸福感”更重要。
以上对“更高质量的就业”所做的分析主要是一种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现实中的情况又如何呢?让我们截取几组数据来加以说明。我省近几年每年都有约2万名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如果将前几年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累积起来,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有媒体报道,最近几年,原本只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的“用工荒”也开始在我省出现。走在省城街头,各类招聘广告醒目且具诱惑力,但应聘者寥寥,或者干不了几天又走人了。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却是找工作难。一些大型招聘会上围观者众、应聘者寡,有些大学毕业生宁肯在家呆着,也不愿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艰苦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了以前大家常说的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结构性矛盾外,就业观念陈腐、就业环境恶劣、就业质量不高等原因亦不可小视,尤其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难度不小,任务艰巨。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以我省为例,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分别参加“青南计划”、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到村任职等服务基层项目;采取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对创业大学生的指导、服务及金融支持;建立并逐年扩充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制度;对纯农牧户、城镇困难家庭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实施藏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由政府牵头举办专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多种形式的双向选择交流平台等等。省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上升的数据表明,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效用正在逐渐显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等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还要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改善用人单位就业环境,加强劳动执法司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举措,不断提高就业质量,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