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您猜一猜,大多数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年轻一代读者,是蜂拥去读余华的《第七天》,还是更关心郭敬明的《小时代》?
电影《小时代》昨天上映,你或许很难听到掌握着话语权的精英说它好,但想来会有很多看过小说的年轻人踊跃捧场;流潋紫、桐华将加入作协,有人微微撇起嘴角表示不屑,但想来读者关心的是,《如懿传》是否还由孙俪主演?《长相思》有没有《步步惊心》好看?
这些炙手可热的作品,都出自类型小说作家之手。类型文学在当下的存在,有如两个平行宇宙,在主流文化圈被无视,在大众间广为流行。主流文化圈经常谈及的作家,得是莫言、余华、苏童的级别;而大多数从网络起家的作者,基本就存在于网络,要上传统媒体,得等变身影视剧的机会。
八十年代,当琼瑶类型小说中言情小说的代表突然红遍天下的时候,有些评论家、作家一时不知怎么面对读者提出的、关于琼瑶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琼瑶作品低得达不到讨论的水准,于是便置之不理。如今回头去看,正是因为尚无标准,琼瑶的文学地位曾经被抬得过高了。
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作家们,或专攻言情、或专攻惊悚、或专攻奇幻、或专攻职场……五花八门的小说遍布人们的电脑、手机,此时见过世面的主流文化圈,不再盲目地给流行作家过高的地位,但依然会因为作品的娱乐化、商业性倾向,因为其文学性、思想性不高而懒于讨论。
或许不能说他们是错的文学一直在追求真善美,突然冲出那么多不理会一切传统和技巧,只在乎好看、市场和“爽”的作者、作品和读者,把文学的标准又拉回起跑线上,确实令人不知如何面对。
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或许我们难以正确地调整姿态来面对一切未知的变化。就像我们不能预知刘慈欣会让中国科幻豁然开朗,就像我们不易正视郭敬明在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我们既不能像九斤老太,只会指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不能市场至上,把金钱和人气作为唯一的指标。
无论如何,类型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大约有十年了,怎么办?
先面对,再来谈它的标准、思想、影响和未来。
文/本报记者 刘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