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索尼和任天堂如何迎战微软Xbox One

5月24日消息,科技网站CNET刊登题为《索尼和任天堂如何迎战Xbox One》的评论文章,现全文摘要如下:

  微软的Xbox One已正式推出,下一代控制台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说实话,尽管任天堂Wii U已上市数月时间,但Xbox One 、PlayStation4及Wii U之间的竞争仍然充满着神秘色彩。新游戏机的前景如何呢?索尼和任天堂如何迎战Xbox One呢?

  索尼分化或者死亡

  从后台方面来说,索尼的PlayStation 4 和微软的Xbox One比过去任何两款游戏机都更为相似:都基于AMD处理器,都具有蓝光视频功能、相机传感器和运动控制功能。而且这两款产品都承诺将改进云服务。Xbox One在电视输入方面可能稍强,但这并不是一个王牌,索尼需要解释消费者会选择PlayStation 4的原因所在。“共享”按钮是不够的。微软显然在追随索尼的“媒体整合器”(Media Hub)消费者电子产品策略和设计美学,因此,PlayStation需要另一个角度。

  云流:找到杀手级应用程序

  索尼对Gaikai的收购和对PS4的整合是有一定潜力的,但是消费者能够理解什么样的惊人功能呢?索尼通过其当前的PlayStation 认证项目已经搅浑了水,该方案只在屈指可数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如索尼自己的Xperia产品线产品)上提供了原来的PlayStation游戏。索尼需要重新启动这一概念,并使它成为现实:即只要用户拥有良好的带宽和PlayStation控制器在手,他就能在任何Android或iOS设备上玩任何PS4游戏。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以确保万无一失。但是,这将改变游戏规则。

  将PlayStation转化成亚马逊模式

  索尼通过PlayStation Plus提供了许多免费服务,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它可以走得更远,要是索尼为每个平台积极策划了一些老游戏目录,并向用户免费提供许多老游戏,那又会怎样呢?可以想想亚马逊所使用的方法:提供很多非常棒的内容,用户需要单独为其中部分内容买单。

  策划原始内容

  相比微软,索尼作为一个游戏工作室具有很大优势: 第一方的努力往往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另外,索尼不为人知的“pub fund”除了游戏设计功能之外,还能通向控制台定义独立努力方向,如Journey 和The Unfinished Swan。即使索尼出售掉音乐和电视机企业, 该企业也应该继续加强游戏开发工作室,并专注于提供一个蓬勃发展的,开放的平台。

  比微软更友好的玩家

  目前,微软的Xbox Live是游戏代中销售最好的在线服务。但随着PS4和Xbox One的推出,相比微软,会有更多玩家对索尼的“游戏和硬件”满意。微软Xbox One专注于广泛的娱乐功能,但远离了实质性的游戏体验,微软今年6月将在召开的E3新闻发布会上讨论这一游戏。也许索尼可以定位于玩家的体验,而不是提供传统的索尼“家庭娱乐+游戏”包。那么,缩小焦点似乎并不是索尼对抗微软的适当策略。

  价格

  PS4的价格可能比Xbox One更实惠,但是如果这需要以牺牲硬件为代价,那么将会得不偿失。

  任天堂放弃“下一代”

  任天堂在“下一代”游戏大战中已失败,就硬件来说,Xbox One和PlayStation 4是两款不同类别的产品。EA等工作室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PS4和Xbox One站在一起,而Wii U独自站在另一边。但从影响力方面来说,任天堂从未胜过Wii U。

  关注儿童

  Wii、任天堂DS/DSi及如今的3DS都受到了儿童和父母的欢迎,Xbox One配置黑色的外壳和AV接收器,这不是为儿童而设计的,而是专为父母而设计的。PS4看起来也像是为成熟的玩家而设计的,任天堂需要继续关注儿童和家庭。

  使之更便宜

  如果Wii U的价格是Xbox One或PS4的一半,那么或许还有希望,但是激进的战略需要从现在开始启动。与Xbox360和PlayStation 3相比,Wii U具有价格优势,但是目前349美元的价格还是太高了。基本版的Wii U SKU的价格应该在239美元至299美元之间。

  修正GamePad硬件

  任天堂的游戏手柄体积太大,而且电池寿命很糟糕。如果想在游戏战中获得胜利,需修正GamePad硬件。

  制出自己的游戏

  除Mario、Zelda、Metroid几款游戏外,任天堂应该再推出更多自己的游戏。

  修复或转储TVii

  任天堂TVii战略融入了很多有趣的想法:GamePad是红外遥控手柄,在流媒体视频、平板和电视之间,是一个方便的交换方式。但TVii并不成熟,从其与电缆盒的工作方式来看,该产品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希望任天堂能保留TVii,并使之更好。

  本文作者是科技网站CNET高级编辑斯科特-斯坦(Scott Stein )。

  • 作者:赛迪网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