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13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和10年来最低增速持平。专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表明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也是经济转型所必须面临的“阵痛”。各部门应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环境,并鼓励社会高效、高质投资。
缺少“兴奋点”致投资持续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呈现出连续下降的态势。其中,第二产业投资78052亿元,增长15.6%,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各地基本保持“不刺激”政策,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都没有明显起色,而面对工业品的不断下滑(PPI已连续16个月同比负增长)和并不宽松的货币政策,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并高,“目前难以找到效益高的行业”成为企业家的普遍反映。
但总体而言,相对钢铁、煤炭等众多国有企业把持的行业,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新兴行业的活力相对较强。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3.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3.7%。
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在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投资仍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成为支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投资增速下滑应理性看待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二季度更是降至7.5%,从推动力来看,投资下滑是重要原因。专家认为,应理性看待投资下滑现象,其既与我国自身经济转型有关,也和国际经济大环境有密切关系。对于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不可过度依赖,但也不能盲目“去投资化”。
“全球总体需求不振导致出口依赖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不强,但应该看到这个现象带有全球普遍性,并非仅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
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来看,一些专家认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投资下滑是必然的“阵痛”。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等低质量、低效益项目投资在萎缩,但新兴增长点又有待壮大培育,因此“投资增速下滑在所难免”。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认为,固定投资增速放缓与我国宏观调控有很大关联,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也无法撬动中国实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投资降速、调整结构、刺激消费将成为今后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
过度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弊病已充分显露,货币超发、债务积累、环境污染、产能过剩都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投资本身是“中性”的,一些效益高的投资还应鼓励,不能“因噎废食”。
经济转型如何危中寻机
专家认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减速的背景下,为更好稳定增长,各地应更好地创造营商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同时引导合理消费,进一步提升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技术革新和研发投入的加大也使得一些企业正逐渐摆脱危机,这将成为越来越多陷入困境中的企业当下的选择。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省市采取措施改善本地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企业投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地方政府部门应尽快落实民间资本进入更多垄断行业的细则,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这些领域的竞争,从而将当前民间存量资金吸引到实体经济中去。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投资空间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