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络版周一刊登题为《黑莓是如何衰落的》(How Blackberry Fell)的评论文章,回顾了自iPhone上市以来,黑莓公司如何屡屡错失良机,最终沦落到如今被迫寻求出售的命运。加拿大黑莓手机制造商的股价2007年8月达到236美元的历史最高位。事后看来,该公司当时面临着一个转折点,但他们却浑然不觉。
深陷绝望
往前追溯7个月,也就是2007年1月,苹果公司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Moscone Center)发布了iPhone。那时还叫RIM的黑莓公司高管决定不理会苹果公司发展通用智能手机市场的野心,继续吸引企业和政府用户为他们的雇员购买黑莓设备。
“有人说黑莓将面临一场巨变,但我认为这显然夸大其实了。”彼时,时任RIM联席CEO的吉姆·巴尔西利(Jim Balsillie)如此评价iPhone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6年后的今天,黑莓股价只有可怜的十几美元。本周一,该公司宣布成立“特别委员会”,以探索各种选择,包括出售公司或与其他企业组建合资公司。这条消息震惊业界:虽然黑莓已经陷入泥沼有一段时间——该公司一年前便开始展开“战略评估”——但将这样一家曾经不可一世的企业挂牌出售,表明他们的确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
倘若黑莓能够成功出售,买家的最大收益将是一笔现金、一批专利和一套安全技术。换言之,虽然身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开拓者,但黑莓或许很快就将把自己当做“废品”变卖。
1984年由两位工科学生麦克·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和道格拉斯·弗雷金(Douglas Fregin)共同创立的黑莓,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具创新意识的电信产品开发商之一,推出了双向寻呼机和电子邮件设备等颇具新意的设备。但过去6年的历程却导致该公司多次错失良机。
首先,该公司未能意识到iPhone的威胁。随后,他们又忽视了亚洲低价竞争对手的影响。最后,也是最近的一次,该公司的高管将仅存的一点能量投入到新一代高端智能手机中,但却未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当然,黑莓并非唯一一家忽视iPhone威胁的企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诺基亚的工程师几年前曾经推出了一款重达1磅(约合456克)的智能手机,并且嘲笑iPhone未能通过该公司的跌落测试:从5英尺(约合1.5米)高的地方多次跌落到水泥地面上。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也曾嘲笑iPhone,他说:“它无法吸引企业用户,因为它没有键盘。”与黑莓一样,诺基亚和微软的份额也已经急剧萎缩,他们目前正在合作开发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
屡失良机
2009年初,黑莓股价跌破50美元大关,不到236美元历史最高价的四分之一。企业技术的“消费化”潮流已然滚滚而来,但黑莓却未能迎合趋势:当黑莓用户回到家里,解开领带后,便拿起自己的iPhone,因为这款手机的使用乐趣要大得多。很快,他们甚至想在工作中使用iPhone。
与此同时,各大企业也意识到,让员工根据自己的选择购买移动设备将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而企业也可以因为不必为员工采购手机而节约成本。
等到黑莓意识到需要直接与用户接触时,早已为时已晚。2008年11月,该公司推出了首款触屏手机——Storm,但却反响平平。黑莓随后又把重点转向亚洲和拉美,那里的智能手机市场仍在爆发。这项战略几个月便收到了成效。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统计,在黑莓着力拓展的印度尼西亚市场,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上半年的9%陡增到2011年上半年的47%。跌跌不休的黑莓股价也终于企稳。
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很快,一批亚洲企业便凭借着更加廉价的智能手机迅速崛起。
大约就在黑莓深化新兴市场战略的同时,该公司还收购了QNX公司,这家企业的操作系统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包括医疗设备和汽车界面。黑莓希望加强自身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实力——但当他们2011年4月推出搭载QNX系统的PlayBook平板电脑时,却遭遇惨败。
2012年初,黑莓迎来了新CEO托斯腾·海因斯(Thorsten Heins)。《纽约时报》科技评论家大卫·伯格(David Pogue)将此次换帅称作是“黑莓的万福玛利亚传球”,但却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看到效果:今年1月,该公司终于推出了Q10和Z10两款智能手机,这也是该公司为了吸引普通用户在高端手机市场展开的最认真的尝试。
虽然有批评人士赞扬这款手机——例如,伯格认为,Z10“可爱、迅速、高效,而且充满新鲜而实用的想法”——但这两款设备的销量却未能达到该公司的预期。最近一个季度,黑莓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仅为680万部——大约只有苹果公司同期出货量的五分之一。
iPhone发布至今已经6年了,但黑莓却始终没能抓住机会,他们早已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