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国产动漫“心”?

原标题:寻找国产动漫“心”
  吴孟婕

  一连两周,上海电影博物馆开设周末夜场,推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美术片”展映活动。《三个和尚》《南郭先生》《没头脑和不高兴》《邋遢大王奇遇记》等一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经典美术片重现银幕。

  自1922年中国儿童电影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动画人”在某处、某个心灵里开出一朵朵花,曾经的小观众已长大成人,这是时间颁发的勋章。记忆中那些简约随行的线条、抑扬顿挫的着色,写下动画史上辉煌一页,也因为一去不复返而显得分外美好。

  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陆续上映。截至目前,除了《我爱灰太狼2》外,其他几部的票房表现均不如预期。当然,我们除了探讨票房前景,还有更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诉求—这不仅关系到一部动画电影的文化深度,也有关动漫产业链的长度;比如审美—让观众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怎么才能快乐”;还有透支—国产动画发展至今,似乎走到了一个喜忧参半的尴尬境地,一边是高居世界首位的动画产量、各类热火朝天的动漫节展,另一边却是动画“大师”与“大作”的缺位,艺术性、故事性的严重缺位。繁荣之下,是否只是“虚胖”?

  几天前,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青年教师井维泉,特意去影院看一部号称在视效上“无限逼近好莱坞”的3D国产动画新片,从小主人公口中突然冒出来的一句“你这玩具是不是在淘宝网上买的”,让他从一路憧憬的科幻冒险中跌落到现实。当晚,他在博客中写下了观影感受:“一群儿童说着一些大人的话、网络流行语,乏味的剧情、枯燥的说教附着于技术上的完美,孩子们看不出‘味道’,大人们则发现了一堆硬伤。坐在旁边的一位家长甚至不解地问我‘你又没带孩子,干嘛花钱来打瞌睡’,难道动画片就是‘低幼’的代名词?”

  回到创作最根本的观念问题:“动画”的本质含义和精髓,在于为虚构的角色赋予生命和灵魂。1961年秋天,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出世了,谁是它们的妈妈呢,于是,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开始了。由钱家骏担任技术导演的中国动画艺术史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把齐白石的画搬上银幕,短短14分钟,仿佛打开了一本素雅的国画册,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淡淡推入,古琴和琵琶悠扬,共同勾画出优美抒情的水墨世界。

  水墨动画是定格动画的一种,与平面动画、3D动画相比,制作耗时较长,但其所蕴含的独特韵味,以及给观众带来的亲切感,也是另外两种动画制作方式无法取代的。井维泉说,延伸到整个动画领域,这也提醒我们,创作一线需要的是艺术修养好、动手能力强的动画人才。

  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由于扩招太多、就业困难,近年来国内动画相关专业在高教系统已被“挂黄牌”。与此同时,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大部分学校都在培养“软件操作手”,而忽视了对艺术功底、审美修养的锻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线动画从业者的生存困境,不利于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时间退回到两年前,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动画高级师资班上,井维泉见到了《大闹天宫》造型设计严定宪、林文肖,《阿凡提的故事》《邋遢大王奇遇记》编剧凌纾,《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等动画名家。在他看来,借助这样一个平台,不仅是向大师学习创作的技法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创作背后的人文内涵。换句话说,如何像他们一样,找到中国动漫的“心”?

  对于他的问题,凌纾这样回答:除了艺术设计、想象力和原创力,还要“一点耐心”—超越技术去讲述一个经久耐看而直达人心的故事,做到真实、真诚的表达,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历的。

  对于曾经辉煌的中国动画来说,一些“古老”的准则仍在。但“耐心”不等于被动等待—经典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别忘了,那些令人尊敬的“老先生们”,当年也是意气风发、心怀“动画梦”的年轻人。后来,他们为孩子们的金色童年带来了许多美好的美术片,更美好的是去影院看一场《大闹天宫》,出来买一根冰棍,再看一次。再后来,他们的名字也和那些经典一起,被写进了“中国动画大事记”里。

  • 作者:浙江日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