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面对 小 时代

原标题: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小”时代 
 
 
  电影院里汹涌的人群已经是90后甚至更年幼的“小”一代,本土电影准备好面对他们和他们的小时代么? 
 
 
 
  华语电影的类型土壤如此贫瘠,青春偶像剧的电影化如此磨蹭,《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从电视剧到电影隔了16年。 
 
 
 
  《致青春》是奔四一代人经历的混乱压抑天荒地老,对于平均年龄21.2岁的观众而言,十分隔膜。 
 
  沪上一位以毒舌出名的电影记者看过两部《小时代》后评价:第一部是美图秀秀,第二部是入门级MV。话说得虽刻薄,却贴切,如果就电影论电影,郭敬明的导演能力糟糕到甚至不及他平庸的写作水平。 
 
  其实,他在电影圈的遭遇战和他在文学圈掀起的是非本质是一回事。即便没有出道之初沸沸扬扬的抄袭事件,正经的读书人很快能分辨出,郭敬明在写作上并不是个很有天赋的写手,而他最终在出版界和文化圈占据一席之地的身份,是一个敏锐且利落的商人。现在,《小时代1》在一片批评声中收了5亿票房,《小时代2》在批评声中提前上映并且丝毫没有败走市场的迹象,它公映的首个周末占据全国院线三分之一的排片,围绕郭敬明和他的电影处女作而起的争议,更多话题已经蔓延在电影之外—— 
 
  电影院里汹涌的人群已经是90后甚至更年幼的“小”一代,本土电影准备好面对他们和他们的小时代么?如果《小时代》是糟糕的,那么当他们消费电影找乐子的时候,有没有更多的选择?《小时代》不过是暴露了电影商业本性中资本逐利的面目,市场的齿轮以摧枯拉朽的劲头转动,商业背后的伦理该如何安置? 
 
  那些饥渴的年轻人 
 
  《小时代1》上映当天的票房击败了《超人:钢铁之躯》,两个星期后,《大西洋周刊》发表一篇题为《小时代:中国电影版“欲望都市”反映女权的衰退》的评论。作者分外推崇《欲望都市》,却忘了这剧里有一集的话题是“30岁的女人vs.20岁的女孩”,意思这剧是“关于30岁的女人”,“给30岁的女人看”,20岁的姑娘请走开。拿《欲望都市》类比《小时代》,根本选错了参照物,如果要给《小时代》攀个美国亲戚,更低龄、更花哨也更轻佻的《绯闻女孩》才是合理选项,撇开制作水准的差距不谈,至少,它们的目标观众差不多:15-25岁,青春期尚在持续,对恋爱和物质都抱着些非分之想。 
 
  而15-25岁,恰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庞大的消费群。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最新统计,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从2009年的25.7岁降低到2012年的21.2岁。电影观众确凿地年轻了,但“年轻”具体是多大岁数的概念,当电影院线从一线大城市迅速往二三线城市铺开时,这个群落规模究竟扩展到多大,以及,他们的消费能力有多少?《小时代》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扮演了一次商业探测器,测定年轻群落、尤其在二三线城市新兴的年轻观众群体的规模,以及这个庞大群体的消费能力。 
 
  在此之前,这个群体是被模糊的,或者说,在张艺谋冯小刚的时代,主流电影观众定位在这群人的父辈和兄长辈,他们的消费诉求被兼容甚或彻底被忽视。现在,这群人不再“年幼”,不再“口袋里没有几毛钱”,他们有了经济能力,电影院因为他们的涌入而开始人头攒动,他们需要消费电影,也需要电影提供他们有共鸣的话题。但为他们定制的电影,那么少。纵有一部热血沸腾破了7亿票房的《致青春》,但赵薇导演的这段青春里,BP机和盗版碟同时出没,出国还带着壮士断腕的壮烈,这么概念的青春是奔四一代人经历的混乱压抑天荒地老,它对于平均年龄21.2岁的观众而言,十分隔膜。 
 
  在类型片的贫瘠土壤上,青春不敌时间差 
 
  对《小时代》的内容、表演、方方面面展开的口诛笔伐中,它的幕后团队被忽略了。这部看上去很蹩脚的电影,幕后由柴智屏领衔,整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一件流水线上严格把控的产品,导演,只是诸多环节里的一个而已,当然,“郭敬明”这个名字对于成品的市场号召力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点筹码。 
 
  也许是桩讽刺的事,论质量,《小时代》的内在结构千疮百孔,然而论操作,它可以当作产业运作流程的示范。郭敬明在采访中直截了当地说过,他从小说连载开始的时候已经在考虑将来的电影化。看客可以诟病《小时代》的文本苍白、演员的表演肤浅,可不能否认,依靠监制柴智屏的把关,这电影在“创意、制作、发行、放映”的循环体系里,每个环节都做到情感和经济双重回报最大化。 
 
  而柴智屏和郭敬明此刻做到的,国产电视剧已经做了十几二十年:《小时代》可以被视作青春偶像剧的电影化。中国电视剧的商业运作先于电影太多,在收视率大战中,电视剧摸索出青春偶像剧、涉案剧、家庭伦理剧、谍战剧这些细分的类型应对现实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电影却在亿元户和文艺片的两极分野中消磨多年,以至于华语电影的语境下,类型片的土壤异常贫瘠。《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被看作青春偶像剧的里程碑,然而它的电影化迟了16年,电影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小时代2》同时上映,并不是所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能换来共鸣,这场风花雪月抵不过小时代的纸醉金迷,它来得太迟了,当年白衣飘飘的徐静蕾,早就成了老徐,曾经迷恋过海岩的那群人,也已经老得看不动黄晓明和Angelababy。 
 
  电影的欲望法则:票房没有童话 
 
  《失恋33天》刷出3亿票房时,圈内惊呼这是“黑马”;《泰囧》豪取12亿票房时,“观众素质”这个老掉牙的话题又被提上台面;《北京遇上西雅图》以超过5亿的票房刷新爱情片的票房纪录时,坊间开始对“小三”口诛笔伐并且痛斥此片三观有问题;等到《小时代2》紧随《小时代1》的5亿票房再接再厉,90后的观众们集体膝盖中箭,父辈们语重心长撰文忧思这群拜金拜物的孩子以后怎么办? 
 
  电影市场上本没有什么黑马,更不存在票房童话,围绕这些电影的商业成功,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始终被回避着:欲望有错么?学者罗伯特·考尔克在《电影、形式与文化》里写道,电影制作的商业发展进程是在观众的观看欲驱遣下前进的,电影是一件时髦的工艺品,为取悦为之掏钱的观众。换言之,电影首先处理的,是人的欲望。面对并尊重人的欲望,是电影的本分。观众是挑剔的,他或她带着只求一乐的期望进入电影院,大银幕上事先设计的画面,并不比生活高明。影像制造背后的价值观暧昧和由此惹来的争议和冲突,也是商业电影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无论《小时代》,或它之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泰囧》,指责这些电影“扯淡”、“不真实”是最拙劣的,因为银幕提供的本身就是个想象的世界,是展示特定时空里人的欲求,在这个过程中,现实成了一道窄化的风景,只是观众愿意感知并接纳的“现实”。《大西洋周刊》的评论指责《小时代》让女生幻想“完美职场、可靠的朋友和英俊的男朋友”,可放眼好莱坞商业片,这种“不真实”的梦境何其多。 
 
  冯小刚曾经诚实地面对庶民的欲望,他也曾多年被指责“低俗”,他用特有的方式制造了一条欲望通道,现在他老了,在《非诚勿扰2》里伤春悲秋,为人生作结论。但商业电影里的欲望法则不会因为冯小刚拍了《集结号》和《一九四二》而不存在,只不过,新一代观众的欲望会在新一代电影制作者的作品里延续。 
 
  因为在一次访谈里说出“做电影当然要赚钱”、“如果没有我的电影,王小帅老师、贾樟柯老师的作品还是不会被排很多的场次,也还是票房不好”,郭敬明被指责狂妄。态度是挺狂,话却是实话,道出电影商业运作中资本的逐利本性。电影当然有思想,但影像作品并非用思考去围追堵截资本的欲望,而是试图在发达资本的狂奔里找到伦理的救赎,这也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在各自作品里始终不放弃的。 
 
  要说物质,没有谁比菲茨杰拉德更参透这个词,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把夜夜夜宴、金金金黄写到极致,但是一句“我对人们短暂悲哀和片刻欢欣丧失兴趣的,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他幻梦消逝后的恶浊灰尘”就完成了救赎。至于《小时代》,女主角生硬的旁白里,能听到金钱的声音,我们能指责什么呢?只能说,郭敬明是个觉悟不够高的商人罢了。 
 
  《小时代》只是个开始,让它被后续更多真正优秀的作品来围剿,这比口水仗更要紧。 
 
(来源:文汇报)

  • 作者:文汇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