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投资计划如何“保下限”

以7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我国近期推出了新一轮投资计划。专家认为,在我国经济“保下限”的压力下,稳定投资的举措十分必要,不过需要谨慎选择投资领域并防范可能出现的地方债务等风险。

稳定投资,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到今年第二季度降为7.5%。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兴奋点”,使我国经济保持适度增长水平,已成为政府当前迫切需要面对的考题。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投资计划应运而生。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6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以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专家认为,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缓慢,国际市场提振乏力,国内消费短期不会出现大的变化,稳定投资成为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必然之举。

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强调了宏观调控的“上限”与“下限”。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

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仍在7.5%的预期目标之上,不过下行压力较大,而且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再投资动力不足等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增速比前5月回落1.2个百分点。

中投顾问产业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认为,虽然我国GDP增速仍维持较高水准,但部分行业发展状况不甚理想。尤其是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中多涉及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物流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问题尚未解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不能失速,当前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仍十分重要。他认为,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和市政设施的投资空间依然很大。

稳增长与保民生、促转型结合

专家认为,此次投资计划选择领域较为慎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缓解“城市病”,同时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近来,我国多个地区普降大雨,广州、成都、延安等不少城市发生内涝,被当地居民戏称进入“看海模式”。城市泄洪设施建设滞后、防涝综合规划不科学等问题浮出水面。

同时,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地下管网事故频发等“城市病”也在一些城市露脸。去冬今春,雾霾天气困扰北京、济南等城市多日,石家庄、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因管道爆裂等原因在2012年冬季出现多起停暖事故,致使数十万城市居民受冻。

专家认为,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既可以提振投资和拉动消费,也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解决城市建设遗留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城市病”已严重困扰我国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对城市的承载能力带来巨大考验,原有的城市建设水平已不能满足需要,这就导致‘城市病’多发频发”。

按照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将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十二五”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到2015年,完成8万公里城镇燃气和近10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联通和可达性、便捷度等。

此外,我国近期还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促进相关领域投资也将产生重大作用。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据专家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方面的投资将达2.3万亿元,可再生能源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加快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兼顾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体现了当前宏观调控稳增长与促转型相结合的思路。

撬动民间资本 防止债务风险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这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举债”经营城市,导致地方债务不断增长。审计署办公厅前不久已发布公告,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之前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地方债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一些专家认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缓解地方财政投入的压力,防止地方债务风险进一步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疏导民间存量资金,引导其投入到更多的实业上去。

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开始探索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发展改革委7月31日在第五届投资北京洽谈会上宣布,北京市将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等6个领域成为试点,拟推出126个项目,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武汉市今年也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路、桥梁、隧道、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专家认为各地政府应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张立群说,要创新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把扩大内需稳增长的政策与推进经济转型结合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认为,吸引民资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既需要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政策的出台,更需要这些政策的切实落实。同时也要多考虑民企本身的盈利需要,灵活运用BOT、购买服务等手段,让其有利可图。(记者 席敏 袁军宝)

  • 作者:半月谈网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