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留学大众化 如何理性看待留学光环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实习生 柳林叶
近日,英国美国已有部分名校陆续开放了明年的入学申请,许多学生都开始了忙碌的申请准备工作。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日益开放,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据新华社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预计将超过45万,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宝座。留学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留学光环?
留学脱离“精英时代”,就业问题凸显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2008年起连续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预计今年突破45万。全世界国际学生中,中国生源占比1/6, 高居榜首。
即使是在移民政策不断缩紧的英国,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依然在逐年大幅增加,现已超越印度成为英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一些排名靠前高校的热门院系中,中国留学生“扎堆”的现象则尤为普遍。
但是,中国家长和学生在高涨的留学热情下没有考虑到的,是留学就业市场的不断紧缩。很多留学生都觉得在国外的留学时间较短,没有真正地接触到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锻炼工作能力、积攒国外的工作经验,回国后也是一个“值钱的”海归。但是全球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欧美的就业市场大不如前。据美国权威媒体最新报道,去年在美的19.4万留学生中,有超过七成的中国留学生由于无法立足而不得不回国。而在英国,这个比例达到90%,只有不足10%的毕业生能在当地找到工作。
那“海归”们在国内的就业状况又如何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留学总人数为39.96万人,出国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人,有七成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形成了“史上最大回国潮”。与此同时,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创历史之最。在留学越来越普遍和国内教学质量越来越高的今天,海归在本土就业的竞争力并不突出。
有第三方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2013中国海归人才就业现状》报告显示,2008年成都地区回国的海归平均年薪仅为9万元,到了2010年后成都地区回国的海归平均年薪降到6.6万元,月薪不足六千。海归数量大却精英少,能力良萎不齐是不争的事实。回国远没有想象中的风光,待遇一落千丈,海归早已不是从前的“高精尖”精英人才。
调整心态,理智对待留学光环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语教学专业的Coral说:“现在哪儿中国人都挺多的,尤其是传媒和商科这样的热门专业。我觉得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如果想着出国之后高人一等的就算了。想让留学物有所值,适应能力就一定要强一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人浑浑噩噩出来其实都不知道学了什么,都是父母或者朋友推着出来的,专业什么的也不了解。来英国留学的话成本比较高,回收成本时间比较长,不能有太高的不切实际的预期。家庭条件一般的还是要慎重选择。”
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的小雪今年大三,她就读的精算与保险专业全球排名前三。小雪表示:“现在可能很多留学生没有认清或是接受这一现状,还是把留学作为就业找高薪工作的资本和一条捷径。希望这一纸留学文凭能为自己改头换面,实现高薪就业。前些年物以稀为贵大家都把海归当成宝,推高了大家的心理预期。但后来海归越来越多,质量也参差不齐,留学的光环也没那么耀眼了。大家看待出国留学还是要理智一点,对于企业来说,它需要的是人才,是有真才实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不管你有没有留学背景,看重的永远是你的学识和能力,是你为企业创造效益和贡献的预期。当然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自己的成绩又能够申请到还不错的大学,出国留学还是很值得一试的,毕竟出国收获的眼界、得到的锻炼是在国内求学所不能比的,还是要综合看待、理智分析自身情况。”
确实,如果只以就业来衡量的话,留学确实没有这么诱人了。但是谈到留学生活带给自己的收获,没有一个学生会说只是拿到了学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环境专业的阿May已经在美国呆了三年,她在家里原本是父母宠爱的小公主,到了美国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独立。“其实一开始到那儿肯定是不太适应的,就算我英语很好,刚到美国跟别人交流也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说的英语都很地道。所以就要尽量多跟美国人接触,不能怕丢人,不能怕说错话,这样才能提高交流能力。这里上课的模式跟国内很不一样,在课堂上要很自觉,老师不怎么管你的。美国大学很注重你的自学能力,上课氛围虽然很轻松很好玩,也是需要自己努力,没有这么好上,尤其是想拿高分非常难。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语言进步,虽然语言也算收获,但是最主要的是出来之后个人独立能力变强了很多,以前完全不会做饭,现在都能自己做了。在这里什么东西都要靠自己,面对诱惑就会比较淡定,能够自觉地去抵制,也可以说是意志力变强了。”
留学应综合考虑,认真准备,多样选择
欧阳晓梅是英国英帆国际教育的留学专家,她认为出国的必备条件是能独立生活,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在学习上要能很快地变换思维方式去适应国外环境 ,一般来说,只会背书、考试是不够的。有自己的思想、有创意的人更适合国外的思维方式。在感情上也要学会忍受一切思念、孤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当然前提是语言要尽量掌握,而且无论是靠家庭还是奖学金,经济上都要没有问题,能保证学费和基本生活费,不要拿家庭经济状况冒险。”
在留学国家和专业的选择上,欧阳晓梅说:“除了个人兴趣外,还要看每个人的留学预算,不同的国家在费用上相差比较大,一年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其中英美澳是费用最高的,而像新加坡、日本等小语种国家其次,马来西亚、韩国等亚洲国家费用最低。第二就是你今后的就业方向,不同国家的优势专业不同,像美国的商科,英国的传媒,日本的动漫,法国的设计等等都是世界公认的优势国家。还要看有没有移民打算,不同国家移民政策不同。所以,在作出选择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
谈到申请学校的技巧,她分析道:“在申请国外大学时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成绩和雅思托福这种硬性条件外,还有自己的精准选校,个人材料的准备例如PS(个人陈述)、推荐信、CV(个人履历)等辅助材料可增加录取几率。PS需要针对专业,学校,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个性化制作,让学校通过这些软性材料更了解学生。作为硬性标准的成绩不能改动,但个人材料的制作的灵活性就学校申请而言更为重要。对于有时间充分准备的在校生,现在更多的是提高自己的硬性指标,如成绩和语言。毕竟GPA(平均成绩)是申请学校最基本的因素,现在有机会提高平均分的话要尽量提高。而对于马上就要递交申请材料、时间紧迫的学生,材料的润色则更为明显的可提高学生的申请成功几率。”
“目前英国经济处于下滑期间,包括本土学生,都存在就业问题。对于国际生则更需要出类拔萃才可以得到相等的工作机会,建议在校期间多锻炼自己,提供各方面能力。另外希望学生不要扎堆在商科和一些主流专业,学生应该放散自己的选择面,英国其实很缺中小学教师、护士和工程师,留学在考虑专业时除了个人兴趣也应该考虑就业问题,理工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平常要注意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
——相关链接——
出国留学的历史浪潮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为此中国政府向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公费留学生,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急需大量建设人才,中国大陆出现了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方针的指引下,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批学有所成家庭殷实的学生靠个人能力赢取国外奖学金出国留学。这一时期的“海归”大多选择了自主创业,多数在高科技和IT领域取得成就。
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一代人感受到全球化的压力,一些家庭将孩子送出国,期望通过教育增值提升竞争力,自费留学大军直线上升,成为留学主力。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原来精英化小众化的出国留学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留学大众化时代到来。这个时期的留学人数大幅上升,2002年近12万人,2012年达到近40万人。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