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9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杨靖/图)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苦恼: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可是,不仅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反而使他们更加叛逆。原因何在?
其实,很多时候,是父母太自以为是了。爱成了孩子的负担,而父母却觉察不到。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向孩子示爱?
讲述
儿子说我对他施加软暴力
谷女士(初三学生家长)
儿子上初三了,初三这一年很关键,这个道理儿子懂。开学之初,儿子就在我面前憧憬过他向往的那所学校的高中生活,他的兴奋之情感染了我,我也为儿子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到欣慰。
可是好景不长,最近,我感觉到儿子对待学习比较消极,做起作业来漫不经心,班主任前些天也反映说儿子作业质量下降,上课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下课后,还经常跟班上那些不太想学习的同学混在一起。
这两天中秋节放假,我看他大多时间都在电脑前玩游戏,问他作业完成得如何了,他也满脸不耐烦。昨天,我多说了几句他还顶嘴说:“你每次就那几句话翻来覆去,一点新意都没有。”儿子的态度让我气结,控制不住情绪的我落下了泪。
没想到的是,儿子看我落泪不仅没有一点触动,反而说“你别这样对我施加软暴力,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真让人啼笑皆非。他把我气得半死,结果在他眼里我竟然成了“施暴者”,这是什么逻辑啊?
为了儿子,我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吃喝拉撒,事无巨细,可儿子似乎并不领情。我们的爱有时好像成了儿子的负担。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我平时还是比较注意学习的。为了教育好儿子,我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但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我还是觉得力不从心。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到儿子身上了?也许,是我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可静下心来,我觉得这一切还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啊。我表达的方式错了吗?那么,我到底该如何向孩子示爱?
点评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成长
王中伟(集美中学 高级教师)
这个案例很典型,我们看到了处于青春期成长中的烦恼并交织着中考压力的众多少男少女的影子;也看到了众多为孩子学习不努力而焦虑的父母的身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家长和手机、电脑之间的争夺战。
这是一个父母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交流的问题,也是一个家教艺术与方法的问题。
中国大多数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学习之外的心理需求,尤其对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很少。
当看到孩子和“不学习”的学生“混在一起”就感到担心,其实和同龄人的交往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人际交往能力在走上社会之后比分数重要得多。
父母包办了孩子的吃喝拉撒,事无巨细,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过度的爱也让孩子感觉不到爱的珍贵。另一方面,这样的“包办”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感受“没感觉”,对母亲的落泪反而指责母亲施加“软暴力”。
中学生讨厌家长的唠叨和讲大道理,他们认为“这些我都懂,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他们也知道初三了要努力,但自制力差,说和做是两码事。中秋节仍然玩电脑游戏,玩过之后也会自责,但面临游戏的诱惑往往又管不住自己。当父母数落之时正好是他自责懊恼之际,必然反击顶嘴。
建议
家教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王中伟老师认为,家教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1.父母的爱天高海深,以孩子的生活积淀无法全部理解,所以暂时不必要求孩子理解自己。
遇到困难要想“招”,要迂回前进,学会“忽悠”,把深深的爱藏在善意的“忽悠”之后。办法总比困难多,坚信“老江湖”总会斗过“小屁孩”。
2.爱孩子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好话说得难听人们心理上就会排斥,这是人性的弱点,那就把好话包装一下,让好话好听。
对一点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哇,好儿子,今天没玩电脑”,母亲巨大的喜悦会给儿子正反馈,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不足之处避免指责,而是以提出希望的方式指出来:“儿子,你今天要是不玩游戏妈妈该多高兴啊。”
3.做孩子的知音和知己,家庭生活民主平等轻松化,做孩子的好朋友。
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比如足球和NBA或者动漫,事前备好课,在饭桌上和爸爸不露痕迹地配合表演,要说得有深度和高度,让孩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使孩子视父母为知音和知己。
以此为契机,让孩子多说,父母倾听,了解孩子的其他心理需求,把握孩子所思所想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4.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具体的帮助和督促。针对孩子自制力差的情况,陪孩子学习一段时间。
习惯成就人生,一旦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就省去很多“家庭战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成就感是学习的持续动力,习惯、兴趣和成就感是自主学习的三个黄金要素。
谷女士买了很多教育书籍,建议多研究,用到孩子身上,必然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