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矛盾,如何化解?

台海网(微博)9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文 张向阳/图 实习生 上官婧)最近,江西高三学生因手机被没收且告知了家长,手持水果刀将班主任刺死。就在此前一天,福州一所初中的英语课堂上,因为不喜欢老师上课方式,一学生要求全班表决“弹劾”老师,老师当即离开。上月底,柳州市某中学的一名女老师劝说男同学上课不要玩手机,被该生掐住脖子殴打…… 

  曾经处于道德高地的师生关系,似乎变得脆弱不堪。学生眼中的老师,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师生矛盾一旦爆发,又该如何去化解?


七成学生遇事不找老师

  师生关系,很多时候取决于他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态度、深浅等方面原因,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我们好奇,中学生喜欢和讨厌的老师分别是什么样的? 

  昨天,导报记者随机采访了40名中学生(20名初中生和20名高中生)。 

  有15名初中生喜欢经常表扬学生的老师,也希望老师课外多和学生交流。有19名初中生表示讨厌“恶语中伤学生自尊或污蔑学生”的老师。其中,有13名学生很反感经常因小事就向家长告黑状的老师。 

  在20名高中生中,大多认同好老师“上课幽默”、“讲课抑扬顿挫”、“对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过分紧张”、“有高超的批评艺术”。而高中生讨厌的老师,更多的是课上得不好,或没有责任心的。 

  约有一半学生表示遇到学习困难会请教老师,但有29名学生坦言,如果生活上遇到困难,不会找老师诉说或求助,原因是:“老师和我之间有距离,不是我的朋友。” 

学生对老师期望值增加 

  作为校园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形成良好教风学风的关键。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老师因学生犯错误而大动肝火,学生因不理解老师而出言不逊,最终导致师生之间“硝烟弥漫”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初中阶段很难避免,“学生和老师起口角不是新鲜事,拳脚相向的场面也曾发生过”。同安一位初中班主任很无奈,“这虽然和初中学生处于叛逆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念也转变了。” 

  这位班主任认为,如今孩子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对老师的期望值比以前更高了。他们对老师的教导不再照单全收,当他们发现老师的能力与他们的期望存在一定落差时,老师的权威性就会被大打折扣。而在他班上,一名曾和生物女老师发生过肢体冲突的初二男生就觉得,“老师和学生都是人,她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大吼大叫?”


以德服人更能化解矛盾

  偏心、伤人自尊、只会找家长、瞧不起人……这些积压在学生心底的怨气,往往因老师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或下意识的一次批评引发冲突。这时,学生无法克制自身的情绪,或许更需要老师的巧妙应对。 

  厦门理工学院大二生小陈说,初中时她对老师没什么好感,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上初一时,小陈上课讲话,老师点了她的名,问她上课有什么好讲的,她没回答。老师不耐烦了,“老师点名要起立,这还需要我说吗?太没家教了。”听到这句话,小陈立马火冒三丈:“你可以说我,干吗说我爸,你有家教吗?”眼看一场冲突就要爆发,没想到老师顿了一会儿,竟心平气和:“你的确是个孝顺的女儿,这一点我得向你学习,我爸那我很久没回去了。”就这样,话题被转开。 

  课后,老师找小陈道歉,小陈又跟老师道了歉,师生二人从此无话不谈,小陈说,“这叫以德服人,所以我后来愿意听老师的课,愿意认真学习。” 

观点

当众处理不如私下谈话 

  厦门九中专职心理教师蔡欣欣认为,师生关系是人际交往中再正常不过的一种,却也是被社会责任和道德高度约束的一种关系。 

  教师职业最大的乐趣和挑战在于学生反应的不可预估。在教师看似大问题的“问题”出现之初,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所谓“盛怒之下多莽夫”,即时处理的效果未必优于暂时的冷处理,当众处理的局面也必然不如私下一对一谈话来得易掌控。 

  教师应尊重学生为独立成长的个体,如同父母不把孩子当他们的私有财产一般。强调教育的“塑造”作用,但标准不是单一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求教育过程多快好省,而是能在心中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一份“成长档案”,不满足于传授课本知识,更要积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校人际状况和家庭情况(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以求教育方式得当、得力。 

  放低身段的亲民型教师,教学方法新颖、效果了得的教师以及言语幽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的教师的确较受学生欢迎,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求新求变,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多融入技巧、增添趣味性。 

  时代的快速变迁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职责标准,这个时代也给予了学生、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共同成长体验课。

  • 作者:台海网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