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创新型城市,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总投资30亿元的海天二期增资项目已经动工建设,将融入海天多项变革性的自主研发成果;陆地方舟电动汽车项目的电驱动大楼已投入使用,预计明年可正式投产……”前日召开的高明区骨干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公布了一大批关乎高明产业全局的项目进展情况。

  为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高明设计了“传统产业高新化”与“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实施路径。海天二期增资项目与陆地方舟项目正分别是两大路径的实施成果及突出样本。

  高明科技创新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科技创新如何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如何强化人才的支撑?

  1

  1

  科技创新进化史

  对一座常住人口仅为42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并不丰富的县区级城市而言,实现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可能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是高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必由之路。

  回顾高明科技创新发展历程,2009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自这一年开始,该区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打造产学研平台呈井喷之势。仅在2009年,高明区政府就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起“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高明分中心”、“高分子材料分析检测中心”、“中科院(高明)新材料专业中心”三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企业意识到没有创新难生存,倒逼企业自主创新。”谈及2009年产学研“联姻”频频的背景,高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常务副局长谭志东说,原来企业并没有花大力气做自主品牌,而多承接代工业务,按照客户需求进行生产。因此客户好,企业好;危机来了,客户不好,代工市场也就没有了。

  以发力建设产学研平台为开端,五年来,高明科技创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进步了多少?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增加了绿色建材实验室、杨和镇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使全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到5个,并且以此为依托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从不到30个增至45个,以此为依托建成博士后工作站3个。

  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上,高明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综合示范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基地”、“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基地”。“一区三基地”的落户,标志着高明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体现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专利授权量上,2009年至2012年,高明专利授权量增幅连年居五区首位,且2010年的增幅是佛山平均增幅的3倍多。而自2011年以来,高明“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仅次于顺德、禅城,居佛山五区第三位。综合省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2011年高明发明专利申请量高于省内7个地级市,发明专利授权量高于省内8个地级市。这对经济总量五区最小、工业企业数量仅占佛山3.4%的高明来说,成绩来得殊为不易。

  高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内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带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海天调味品进行的院企合作为例,双方在酱油生产过程中融入超滤—纳滤技术,不仅产品质量可与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日本产品相媲美,而且为企业创造了超过6000万元的利润。而根据该区2012年进行的一项摸底调查,截至2011年底,高明75%的工业企业已拥有自主品牌,52%的企业拥有专利。

  2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

  然而,高明“创新驱动”所走过的艰难发展之路,远非表面的数字增长所能概括。

  不同于南海、顺德等先发地区工业企业数量多、产业分工与合作紧密,后发的高明主要依靠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发展起来,产业整体呈现工业企业少、分布散、集群效应不明显等特点。反映在科技创新上,高明企业多在单打独斗,或依靠自身的工程中心从事新技术研发,或与科研院所单线联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该区科技部门在调研后发现,这某种程度上造成“一企独大”的局面,比如创新成果集中于广东溢达纺织、海天调味品等龙头企业。这种结构的不合理,并不利于激发高明自主创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部分具有科技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与院校产学研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遭遇既耗费成本又不易见效的瓶颈。比如企业和科研院所时常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一边是企业下大决心花大成本投入某项科研成果,尽管实验室试验乃至小试、中试结果都是好的,但真正产业化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企业认为投资打了水漂;另一边是,在科研院所看来,科研成果经过实验室试验乃至中试后,就已完成了自身在产学研中的使命,后续的产业化过程应由企业去完成。

  “在2012年以前,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学研项目,企业和科研院所磨合不好。”谭志东说。

  高明区塑料协会会长曾铁球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源在于单个企业和单个科研院所的自由结合天然受到成本投入和技术实力的制约,很多时候只是参与技术开发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的工作,而不足以承担全流程环节的技术开发任务,所以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艰难,效率不高,风险很大。

  怎样让更多中小企业贴上创新型企业的标签?从而建立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企业自主创新格局?

  自2012年开始,高明在全区推广建立行业性的技术创新联盟,希望以若干企业和若干科研院所的联合,来共同突破和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

  2012年7月,高明塑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宣告成立,成立之初便有18家企业、9家科研院所参与。当年12月,涵盖全区三分之一制造业门类、共设十大专业委员会的高明家居产业联盟成立,首批共有60家成员企业和12家科研及企业服务机构参与,将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主导制订各类行业标准。

  在此带动下,今年6月,高明区多家功能粉体材料企业与中山大学、高明新材料专业中心、佛科院等相关院校组建了“粉体功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此外,高明科技部门还计划在金属材料、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着手建立行业性的技术创新联盟。

  不过,广州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尹涛就此提醒说,“从美国的发展经验看,产业联盟开始很热闹,但发展到第三年保持正常运作的只有40%,到第五年时只有不到20%,当中龙头企业主导的联盟更容易获得成功。”他指出,在行业技术联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须警惕“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尤其要注意分清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生产的区别。

  3

  3

  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

  从物资到投资,再到人资,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依赖的不同要素。高明未来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决定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败。这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家的共识。

  记者发现,在高明近年召开的各类与企业相关的座谈会上,呼吁政府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家必不可少的呼声。高明基业冷轧薄板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曾表示,公司年初招进数十名应届大学生,到了年底起码走掉一半的情况已经持续了数年,且“走一个,带动了一批,大多往大城市跑”。他认为,怎样留住人才,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才是可持续之路。

  在全区层面,每年究竟有多少人才流动,记者未能从高明人力资源部门获得确切统计数字。但该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到,目前已在着手制订新的人才政策,希望有助于吸引和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今年1月召开的高明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人才高地"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台更加灵活的举措和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该负责人说。

  社会学上有个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即迁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推力(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高明对人才的推力是什么,拉力又是什么?

  高明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在今年9月出炉的一份报告中如此剖析高明引才留才的制约因素:高明缺乏现代城市的环境、设施、人文氛围和现代服务业,用工、生活、休闲、教育、娱乐等环境有待提升。

  事实上,高明近年在上述各领域正在发力追赶。依托珠三角保存相对完好的生态环境,高明目前正在推进以西江新城为主要载体的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老城区则重点推动荷城商圈建设以及滨江景观改造提升等一批三旧改造工程,并且着力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将全区三镇一街道一新城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功能区。

  对此,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多位高层次人才指出,他们是否扎根一座城市,不仅看重城市的硬件,更看重城市的软件,比如教育水平。“我们自身能否安居乐业固然重要,但子女教育是我们最大的事业。”该公司公关部负责人提到,她的不少同事就因为高明中小学教育水准与外界的差距,或将子女送到区外就读,或甚至跳槽到了广州、北京等大城市。

  “提升教育水准看起来很难,实际上也很容易,比如高明教育部门引进了一位北大毕业生任某小学校长,我们就感受到了教育质量的显著改观。”她说。

  个案

  专利官司倒逼企业觉醒

  高明银通机械有限公司,一家规模和产值远远不如高明“工业50强”的企业,如今已在专利领域将不少“工业50强”甩在身后。

  而在2008年之前,银通机械只是一家不知专利为何物的“零专利”企业,是一场专利官司警醒了它:不拿专利当“盾”,就可能被别人拿专利的“矛”刺伤甚至倒地不起。

  设备被抢先申请专利

  对一场专利官司,银通机械总工程师黄晋山记忆尤为深刻。据他回忆,2008年,禅城南庄某塑料企业(下称A公司)接到深圳中级法院的开庭通知书,深圳一家贸易公司(下称B公司)以机械设备侵犯专利权为由将A公司告上了法庭。而这两家企业都曾为银通机械的客户,B公司2002年从银通购进了一台设备,A公司也在2007年购进相似的一台设备。

  黄晋山后来得知,B公司早在2004年便对购进设备的一个关键装置申请了专利并获授权,2008年也正是根据这一授权专利将A公司告上法庭。

  银通机械生产的设备涉嫌侵犯了专利权,为何不以银通为诉讼对象,而是将其客户列为被告?黄晋山认为,这恰恰显示出B公司对专利策略的娴熟运用。“B公司虽然获得了专利授权,但毕竟是拿我们生产的设备进行申请的,官司很难赢不说,即便赢了对它也没多大好处,顶多我们更换一个装置就是了。”黄晋山分析说,“而起诉A公司则不同,如果A公司输了,要么面临生产线停产,要么向B公司支付巨额的专利使用费。而对于当时年产值约9000万元的A公司而言,经受不住停产的打击,选择支付专利使用费的可能性很大。”

  用专利保护自身和客户

  深圳中院一审判决B公司胜诉,A公司不服上诉至省高院,并邀请银通机械帮忙举证。银通机械最终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2007年卖给A公司的设备比B公司2004年获得专利授权的设备技术已有大幅升级,B公司看到二审胜诉无望,最终与A公司达成了庭外和解。

  “如同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一个企业没有专利也可能任人宰割。”黄晋山表示,一场官司也是当头棒喝,催促企业尽快醒来,“无论是保护企业自身,还是保护客户,均要实施专利战略。”

  镇街转型样本

  明城镇

  次中心今朝欲引领“新兴产业规模化”

  明城镇历史上是高明老县城所在地,有高明“次中心”之称。但在经济总量及财税收入上,明城镇不仅比不上中心城区荷城街道,也不能比肩最靠近荷城的杨和镇。但明城近年在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上,却呈现出迅猛的势头。

  历史上,明城以建材产业集聚在佛山专业镇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及环保门槛提高,特别是2008年高明关停陶瓷企业和立窑水泥企业,不仅该镇当年工商税收收入锐减五分之一以上,而且产业也步入调整期,次中心曾一度沉寂了两年时间。

  2010年之后,随着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德方纳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先后进驻,以及蕴含强大科技创新能量的中科院新材料产业园落户于此,明城已初步完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起承转合,并且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领域显现独特优势,有望引领高明的发展。

  杨和镇

  传统产业高新化初见成效

  2008年的落后产能调整提升及紧随其后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杨和镇金属材料产业“一家独大”背后所潜藏的弊端暴露无遗。

  经历多年发展,该镇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不仅成为高明五个公共创新平台之一,推动了金属材料企业技术进步。此外,该镇近年引进了万和电气(002543,股吧)等十数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企业,金属材料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互相融合的趋势已经凸显,从而互相提供上下游产业配套支持。其中,仅两家装备制造企业达产后预计就可实现年总产值37.9亿元,年纳税额约3亿元。而据杨和镇政府报告披露的数字,该镇2010年全年税收收入约2.6亿元。

  换句话说,这两家装备制造企业投产后所贡献的纳税额,比过去所有企业贡献的纳税额还多。装备制造业的带动力可见一斑。

  本版文/图:叶能军 策划:何又华 叶能军

  • 作者: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