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秋季平衡饮食防上火
进入寒露已近半个月,从节气的角度来看,寒露之后气温降低,也是天气开始逐渐转冷的象征,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空气也逐渐变得干燥。虽然北方地区的秋季并不漫长,甚至非常短暂,但气候条件的细微改变也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一些人容易出现头晕、口舌生疮等症状,这些与秋季上火有一定关系,防上火便成为这个季节健康养生的重要方面。
气温降低、气候干燥为重要原因
人们对上火并不陌生,但秋季火气究竟从何而来?进入秋季后,气温不断降低,北方地区的空气也开始变得干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是人体外感病邪,同时人体经过夏季炎热过汗之后津气耗损及复感燥热病邪导致的。体内火气过大会对健康带来威胁。举例来说,胃火可以导致胃疼、大便干燥等症状,肺火则可能引起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有可能与一些烦躁的出现及容易失眠等有关。
除去气候条件的变化之外,人本身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给疾病造成了可乘之机。中医认为,邪火大部分由内而生,外界原因则会成为上火症状的诱因。
举例来说,工作压力过大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熬夜等不良习惯也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便也降低。
保证人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人体失水达到体重的10%时,会出现烦躁、全身无力、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及皮肤失去弹性等症状。因此,足够的水分摄取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建议,一般情况下,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1200ml,饮水应少量多次。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应尽量避免感到口渴时才喝水的习惯。
头痛、皮肤干燥等或与上火有关
进入秋季后,随着天气的变化,不少人都会出现皮肤干燥、咽喉发干等症状,这些都是上火的表现。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无需专门用药或就医。
实际上,上火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注重平衡饮食并保证生活规律,通过自身调节可以恢复健康,无需用药或就医;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专家建议,一些病症同样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因此,对于秋季上火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进入秋季后,有些人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季节性头痛。专家解释,头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季节性的头痛或与上火有关。很多情况下,在服用一些中药并结合理疗方式的基础上,通过饮食调理及心理疏导等,多数的慢性头痛患者症状均可以得到缓解。
除去头痛外,皮肤干燥也是进入秋季后很多人的普遍感受,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与夏季相比,秋冬季节空气湿度明显下降,天气逐渐干燥,人们也会感到皮肤干燥。此外,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还特别容易出现瘙痒、皲裂等症状,不少人在这个季节经常忍不住舔舐嘴唇、抓挠皮肤等,这都在提醒人们要注意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
上火另外一个不得不提及的症状便是便秘。进入秋季后,由于人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再加之肠胃功能相对变弱,不少人在这个季节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现象。日常饮食注意平衡,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多喝水等均有助于缓解便秘。
食补亦可“降火”
季节交替的规律周而复始,其实在秋季注重一些生活及饮食方面的细节,也可以达到预防上火的目的。有专家曾指出,多喝水是一个方法,如果单纯多喝水没有明显效果,还可以在开水中加入盐或者蜂蜜。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是古代就有的饮食良方,即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可减缓水分的流失,同时,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便秘。蜂蜜中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秋天经常服用蜂蜜,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平时应注重饮食平衡,可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等,包括梨、甘蔗、苹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一些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功效的粥也可降火,如百合等。同时,日常饮食应尽量避免油炸、烧烤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往往容易引起上火。
专家提醒,如果上火现象较为严重,在注重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平衡饮食的基础上,也可以选择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 国药档案
黄连上清丸
【药物成分】
黄连上清丸中的成分包括黄连、栀子(姜制)、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大黄(酒炙)、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临床应用】
黄连上清丸为黑褐色大蜜丸,味苦,具有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的功效,临床中可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导致的头晕目眩、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及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药物可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用药提醒】
孕妇应慎服此药,同时,脾胃虚寒者禁用该药。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期间忌服辛辣刺激等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如果在服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到医院就诊。(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