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
怎样的经济文章是好文章?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在价值?这是在编完第1000期《上证研究院》专版时,作为编辑向自己与读者提出的问题。到今天为止,《上证研究院》已经编发了数千篇深度分析与实证研究类文章。这些文章的价值何在?意义如何?
在经济学大红大紫、经济界普遍浮躁的今天,在经济类文章每天多如牛毛而大部分只是墨戏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文章给读者?读者又希望看到什么文章?这是在做了多年的财经编辑之后,禁不住要问自己的问题。
怎么回答?
如果用学院派的词语,讲一些看似深奥的套话,那是一点意思也没有的。不如回到实际层面,谈一些想法,与读者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这样,作为一名编辑他的工作或许对旁人会有一点帮助,对社会有一点意义。
那么,如何来评价一篇文章的价值呢?
说实话,这是很困难的。尽管以时下流行的做法,用吸引眼球来作为评判文章的尺码,但好文章并非完全如此。特别是那些目光犀利、有独到见解和预判性的文章,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因此在当下很难得到热捧。
相反,现在每天看到的一些劲爆的东西;一些信息不全、观点片面,甚至学理凌乱、用词煽情的东西;一些没有经过实证研究,信口开河、主观臆断的东西,往往受到追捧。这难道是好文章?这些经不住检验的东西,不说也罢。
从个人经验看,凡是掌握信息真实全面、调查研究做得扎实、数据图表周全、行文朴实得体,这样的文章对经济事实的揭示往往深刻准确,不仅有现实意义,也有历史价值,是值得人们细看的。
凡是能够从事实出发,兼及历史数据比较,有恰当的学理支持,而不是生搬硬套掉书袋,或者刻舟求剑、或者以偏概全、或者削足适履,这样的文章多数能够揭示对象深藏的问题,以及其中蕴涵的道理。
凡是能够以真实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而研究视野除了经济之外,还触及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分析,多数都能脱离窠臼,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更深的层次,使思想的光辉照亮被各种既得利益者遮蔽的经济现实。
而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不肯迁就时俗的,是有风骨的,是很难得的。试问,这样的文章是不是有价值的文章?是不是有利于投资者冷静判断的文章?读者需要不需要这样的文章?或者有更好的建议?这是编者想要听到的回音。
这也是第1000期《上证研究院》能像平常一样,在冷静的观察、峻切的分析中呈现其纪念意义的寄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