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该怎么办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里,“黄荆棍子出好人”一直被诸多家长奉为至理名言——打屁股、打掌心、写检查、罚站……这些是惯用手法。
■ 而如今面对“00”后孩子,爷爷奶奶辈大多以顺从孩子的意愿为主,只要孩子高兴、健康就好。而年轻的父母们则是要么体罚教育,要么说教为主,或以奖惩、许愿等新方式进行教育。那么这些方法是否奏效?又是否科学呢?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面对如今“00”后孩子们的教育,老年人与年轻人持不同观点。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家长们惯用如下三招。
棍棒型:
适当体罚才奏效
在百姓生活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黄荆棍子出好人。”现在,多数年轻家长回忆自己小时候犯错误的后果,都离不开一顿棍棒教训。如今,“棍棒式”教育方式也被不少年轻家长用到子女身上。
家住东兴区兴隆路的刘伟,从小就在“不打不成器”的体罚式教育观念下长大。作为父亲的他,提起孩子犯错后的教育方式,刘伟马上答道:“只有打屁股,才能长记性!”
刘伟认为,对孩子适当的体罚很有必要,至少能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听话。“我的儿子只有几岁,还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如果一味由着他的性子来,家长也不干预和纠正,孩子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刘伟说,在讲道理都说不通的情况下,就只能用“打屁股、长记性”的方式解决,他才知道父母真的生气了,才会记忆深刻,不敢再犯。
许愿型:
照做就有奖励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意思是,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必须先付出相应的代价。如今,不少父母便采取这样的方式教育子女,只有当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父母才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你每天早点把作业做完,周末妈妈就带你去玩一天。”“你如果改掉马虎大意的习惯,过年给你五百块压岁钱”……年轻母亲张敏与7岁儿子已经达成过很多个类似的口头协议。在孩子做到要求的时候,张敏就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也会有相应的惩罚。张敏认为,这种方法大多时候都很奏效,不仅能让孩子听话并改掉一些坏习惯,而且还能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一些回报。但她也担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事,其愿望也会越来越大,这种方法总有一天会失效。
溺爱型:
相信孩子坏不到哪去
“几世同堂,其乐融融”。在一个大家庭里,只要有长辈在,“隔代亲”的现象就很难避免。多数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小孩,都以“一切顺从孩子”为主,只要孩子有要求,无论合理与否,他们都会最大限度地满足。
今年60岁的陶洪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孩子的爸妈都是老实人,孩子也坏不到哪里去。日常生活中,孩子提出要吃零食、买玩具,陶洪都尽量满足,有时候犯了错误,陶洪也舍不得打骂。“只要他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我都能原谅。”陶洪说。
孩子:
反感打骂
走访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中小学生。其中,大多数男生都表示,自己或多或少被父母打过,不少女生也告诉记者,虽然少有挨打,但是挨骂、受批评还是时有发生。
“在家中,爸妈很少陪我玩,我感觉他们一点都不关心我。每一次只关心成绩,如果考差了,他们只晓得用骂、用打来惩罚我。”12岁的六年级学生肖伟(化名)说,“现在我都被打习惯了,反而他们越打我,我就越反着干!”
今年10岁的刘星雨(化名)尽管是个乖妹妹,但父母对其管教甚严。在她看来,被父母打骂虽然没什么不对,但有时觉得很冤枉:“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时,只要语文、数学没上90分,就要挨批评,如果成绩低于70分,就要受皮肉之苦。” 刘星雨说,有几次考试虽然分数不高,但在班上已经是前几名,但父母根本不知情,后来知道了,但是打骂已经挨过了……
教育者:
因材施教 效果更佳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家长们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改正错误或不良习惯?记者采访了内江市第十小学相关负责人。
“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打骂、溺爱,或是金钱、物质上的惩罚,这些方法的对与错、好与坏不可一概而论。”该负责人表示,对孩子因材施教,合理运用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该负责人建议,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孩子犯错时,也应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们还要加强学习,订阅一些与教育孩子有关的书籍,从中了解正确的教育方式,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
另外,家长们还要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及规定等,多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了解孩子的平时表现。这样有助于家长寻找更适合的教育方法。
最后,该负责人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多元化发展,如今的孩子视野开阔、情感丰富,单纯的打骂教育,易使孩子的心理扭曲,容易让孩子压抑在内心的不快发泄在其他孩子身上,不利于健康成长;溺爱或以物质奖惩的方法,只会一时有效,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易让孩子养成刁蛮或讲条件、讲价钱的不良习惯。
“家长们除了平时注重自身的学习以及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外,还可从孩子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着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逐渐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并让孩子渐渐地信服家长,让孩子知错能改,而且改得心甘情愿、心服口服。”该负责人说。(记者 黄慧 实习生 罗玲丽 张小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