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阶段,无疑是激情昂扬、奋发有为的时期,也是人生的一段关键时期,爱情婚姻、事业发展、未来成就等,都在这一时期初具规模乃至定调定型。
厦门作家江俊涛的长篇小说《我们的青春无处安放》,就以主人公许成发的奋斗历程,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理想追求、生存状态及生命困境。
在“北上广”成为中国青年寻梦之地的大潮席卷下,内地小镇青年许成发大学毕业后,来到沿海城市南都打拼。六年时间过去,梦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变得越来越遥远了。其实许成发的梦想具体而简单,就是买一套安身立命的可以结婚的房子。每一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奔赴延安、上山下乡、开发海南的理想固然令人感佩,而许成发们的具体化到一个户口、一套房子的梦想,尽管显得那么 自私自利、卑微狭隘,但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苛求,只能说这是当下城市与时代的一种见证。
一番打拼,许成发连一平方米的房子都没有,恋人小周决绝而无情地离开了他。南都是待不下去了,好在还有一条“后路”,那就是回到故乡青石桥镇。
而青石桥镇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故乡,是起点是摇篮是港湾,个体生命的主要特征如语言性格、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等,大多在故乡形成,按说这是一块最熟悉最适宜的土壤。然而,故乡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在城市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青石桥镇已变得面目全非—不良的东西在侵袭,美好的东西在丢失,而惰性则一如既往地“疯长”着。
许成发在镇政府计生办谋得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报考公务员等,在小镇不可避免地上演。青石桥镇虽小虽偏,也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缩影,镇政府、村委会更是官场生态的写照。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来自安县做茶叶生意的陈天朴这一角色设计得十分巧妙,许成发离开南都返乡时,他们在火车上相识,当经历诸多变迁后,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要离开青石桥镇了。可见无论是外人,还是原乡人,都无法被青石桥镇所接纳,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与传统惰性格格不入的时代青年特征。
许成发与陈天朴的奋斗生活,可谓相互“指证”,许成发见证了陈天朴在他家乡县城,在青石桥镇开店的曲折坎坷;而陈天朴在见证许成发奋斗与爱情故事的同时,对其家乡更有着旁观者清的认识。
那么,重返南都之后,许成发的命运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将想象留给读者,也许会咸鱼翻身拼出一番新天地,也许会继续受伤选择逃离……生活在远方,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彼岸,仿佛是个体生命的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其实,人生就在这不断缠绕着的悖论中走向终点。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一些宽广的平台、宽松的环境、宽容的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身体与灵魂可以安放的处所,一个追求与梦想可以实现的空间。
作者江俊涛本人放弃了内地安稳、安逸的工作,来到沿海特区厦门打拼,对笔下所描写的生活,有着透入骨髓的独特体验,因而这部长篇小说也就显得十分真实、深刻而厚重。我以为最为成功之处,就是对南都市与青石桥镇的相互比较。小说主要写许成发回到小镇的工作、爱情与生活,但他心中,总是存在着一个参照系—南都市,在都市与小镇、城市与乡村的不断观照与比较中展开笔墨,小说的意蕴与品位也就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