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是怎樣結婚的(品讀經典)
17世紀的愛情是一個衣著華麗的王公貴人,18世紀的愛情是一個敞著胸懷的無賴,19世紀的愛情是一個規規矩矩的單身漢。愛情漸漸變成了講究實利的愛情,草草成交,就像交易所裡的買賣一樣。一個企業家抱怨,為什麼還沒有發明一種制造孩子的機器。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把每分鐘的時間都獻給現代的社會活動,等到有一架機器代替他們付出愛的那一天,他們就可以節省時間,在人生的戰斗中變得更頑強,更富有男子氣概了。看一看現代人,事務繁重,生活在家庭之外,完全受到保住自己的財產並使之增加的需要支配,他的智力都花在應付日新月異的問題上,他的肉欲由於每日每時斗爭太勞累而消失,連他自己也變成了正在轉動著的巨大的社會機器上的一個小小的齒輪。如果他結婚的話,那是因為婚姻變成了像別的交易一樣的交易﹔如果他有孩子,那是因為他妻子想要孩子。
造成不幸婚姻的另一個原因,是男女青年從小在不同環境中接受的教育造成男女青年的隔絕。成年之后,男女青年見面了,變得生疏,惶惑不安,他們彼此之間無話可說。他們隻能夠談一些俗不可耐的日常瑣事,互相都提防著對方,幾乎可以說變成了敵人,而且已經開始互相撒謊欺騙。
女孩子的家庭,能夠把她嫁出去就很高興了。女孩子就是這樣被突然一下子扔在愛情裡,扔在生活裡,扔在保持了那麼長久的秘密裡。但是最壞的是兩種教育的對抗仍然繼續存在。如果做丈夫的沒有照他自己的面目來改造他的妻子,那麼她對他將永遠是陌生人,她有她的信仰和天性,還有她的教育造成的難以醫治的愚蠢。多麼奇怪的制度,它把人類分成兩個陣營,一邊是男人,一邊是女人﹔在把兩個敵對的陣營武裝起來以后,又把他們結合在一起,對他們說:“在一起和平地生活吧!”
這是19世紀法國小說家左拉在他的典型“實驗小說”《人是怎樣結婚的》中所揭示的內容,作家把不同階層的人置於同一事件或環境中加以考察,以闡示同一個主題,即通過幾個不同身份的人的婚姻問題,說明人是由完全封閉的一些階層組成,階層與階層之間沒有任何關聯。他們巧妙地組成了一個個家庭。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左拉無限感慨:“總之,我們這個時代的男人沒有時間愛,他娶妻子,可並不了解她,也不被她了解。這就是現代婚姻的兩個特征。”
今天我們距離左拉當年寫《人是怎樣結婚的》這篇小說的時間已過去一個半世紀了,但歷史卻是何等的相似啊!如今我們讀這篇小說,仍然可以從中找到小說所描繪的青年男女怎樣結婚及其若干婚姻生活的影子。當今社會,男孩女孩打從進幼兒園起就馬不停蹄地接受人類最簡單的知識的灌輸,接受音樂、美術、舞蹈的訓練(名之曰:不輸在起跑線上),小學、中學就不間斷地接受各門功課的家庭教師的補課,一考進大學就趕忙選擇專業,備受實現未來夢想的苦惱的煎熬。長達20年的寒窗苦讀最終將歸結到一點:走向社會后,找到高收入的工作,買房、買車、娶妻,建立起一個美滿幸福的小家庭。至於回報父母、報答國家和人民,那是十分自然的事,但其位置也自然排在他的小家庭之后。
讀了這篇小說,我既感到震撼,又感到遺憾。震撼的是,人類的意識形態、實用價值觀念的發展進程是何等緩慢﹔遺憾的是左拉一個多世紀前描繪的那兩個“現代婚姻的特征”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面對這種狀況,我們難道還不應該趕快清醒過來,為改變這種狀況做出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嗎?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24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