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韬
对文化产业“大蛋糕”的垂涎,让国内新一轮民营美术馆热方兴未艾。
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解相对模糊,往往不切实际地指望借民营资本投资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创意园区等等一些文化地产项目来带动地方休闲文化和旅游经济。而在普通的商业地产受限、萎缩的情况下,一些地产商将商业地产变相冠以“艺术”名头,以新的开发理念,植入文化概念,在地方政府的土地划拨、政策等方面获得支持。建立以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核心的文化区,同时配套商业用地,形成文化与商业结合的产业项目。
就这样,二者一拍即合,艺术地产在新一轮“文化圈地运动”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管业内如何褒贬,文化繁荣复兴的宏观规划终究在各取所需的谋划中迈出了“硬件建设”的第一步。
然而,场馆的建设仅仅是硬件设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美术馆的发展问题。民营美术馆仍然需要规范体系的运营机制。没有“软件建设”的及时跟进,重蹈前几轮美术馆热的覆辙将在所难免。
在艺术项目策划人、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创办人朱彤看来,目前国内的民营美术馆有种不合理的类型就是仅仅为企业或者个人收藏而建立的展示性空间。这类民营美术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特别是在运营和管理方面缺乏专业建制。但是现在有很多画廊,甚至是打着艺术名号的投机者,为了使自己的机构变得冠冕堂皇,就挂上了羊头,穿上了华丽的外套,美其名曰“美术馆”,这是目前国内民营美术馆的症结所在。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注册非营利美术馆具有相当难度,国内目前大多数民营美术馆都是以“公司”的方式注册。因此,本该以非企业形式存在的公益性机构却在出身上就已变了性质。“美术馆”既不能从名称上来区分其机构属性,也无法在政府对非营利机构的相关免税政策上享受优待。由此衍生的问题是,本该以公益性、非营利、学术性为本质属性的美术馆,却往往承受着运营压力,甚至被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艺术品经营机构冒名。
国内很多民营美术馆对美术馆的概念和功能理解不足。美术馆首先是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馆藏、展览策略和学术理念。更重要的是,美术馆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公益职能。比如要有对公众有艺术推广和教育的功能。而时下很多民营“美术馆”的运营实际上与画廊无异。美术馆沦为了商业展览和场地租赁的地方。
“真正的私立美术馆,应该有投资方资金的支持、政府的扶持、品牌的支持。应该有捐助人和艺术投资委员会的机制”。这是像朱彤这样的业内专业人士所坚持的标准。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的民营美术馆热潮,与新财富的产生、民间资本缺乏合理出口,大量资金涌入文化产业项目有关,往往缺乏对运营管理的长远打算。
曾担任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多年的张子康也认为,民营美术馆应承担更多的公益职能和社会责任。“欧美发达国家很多优秀的文化推广和兴起都跟私人美术馆有很大关系。国家项目经费有限,私人可以捐献、资助。此外,基金会制度也为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民营美术馆人”看来,目前中国民营资本不愿意投入公立美术馆项目,除了制度缺乏保证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术馆还没有建立公信力”。
从财富投资角度讲,依靠建立美术馆来做艺术文化产业的增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朱彤告诉记者,“尽管客观上民营美术馆的用地、藏品都可能增值,但其投入产出比并不划算。相比之下并不是很好的项目。以这个为目的建立美术馆,也并不是一项好的投资。”毕竟,美术馆需要更大的投入,在产出未确定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建设往往会在资金出现断链的情况下搁浅。
实际上,资金的可持续性仍然是目前国内民营美术馆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去政府和原有出资方的投入,还应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捐赠体制。类似“同额免税”制,即企业或个人向非营利组织、机构捐赠和赞助的时候,可以享受同额免税的政策,可以极大的鼓励社会力量对公益性组织、机构捐赠的积极性。
优惠的产业政策,是任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除去社会捐赠为民营美术馆提供的生存保障之外,目前一些民营美术馆也另辟蹊径,在艺术出版、艺术衍生品销售等方面开拓了新路,成为美术馆运营资金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