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粮食取得了“十连增”的辉煌成绩,这其中病虫防治功不可没。我国农业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年发生面积超过70亿亩次,专家分析,通过防治每年可挽回粮食6000~9000万吨,皮棉150~180万吨,油料250~270万吨。据统计,我国每年使用农药30多万吨(折百)、制剂100多万吨,农药的科学使用,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防病治虫都离不开绿色环保型农药的应用。农药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造成农残超标、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如何安全、科学地使用好农药,对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都至关重要,而提高农药利用率是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的有效途径。
问题——
利用率低成农药应用瓶颈
目前,在农药应用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
施药机械不适应要求,农药利用率低。
当前,农村大量使用的是小型手动喷雾器及背负式机动弥雾器等小型药械,还是以“人背机器”为主,效率低并存在“跑冒滴漏”问题。同时基本上是“一个喷头打遍天下”,缺少良好的喷头特别是防飘失喷头。另外,农民习惯于大雾滴、大容量喷洒,浪费严重,农药有效利用率低。通常说打到靶标作物上的农药利用率大体上为35%左右,其他大部分农药都流失到非靶标作物、土壤或水域中。
一家一户分散防治,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种田规模小,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防治病虫,组织化程度低,防治规模小,防治效率低,药害事故频发,损失比较大。
农民打药未经培训,不当用药比较突出。
农民田间施药大多数未经培训,“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导致农民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下降,加之病虫防治技术性强,农药品种多,使农民难以掌握技术要领,不规范用药、过量用药、盲目用药情况比较普遍。
销售渠道乱,缺乏经营主体。
植保部门原来参与农药经营,现在已退出不再参与“开方卖药”,一大批个体户从事农药经营,他们大多不熟悉植保及农药应用,经销商小、散、乱,缺乏主体。
法规建设滞后,监管不到位。
在植保方面,我们目前仅有《农药管理条例》及《植物检疫条例》,法律支持不够,法规建设滞后,而且监管与处罚力度也不够。对假冒伪劣产品及乱添加隐性成分等问题,处罚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
技术研究跟不上,支持力度较弱。
在施药技术及农药利用率方面,研发力量不足,研究项目、经费支持力度不够,且力量分散,技术研发、组装集成不能满足要求。
对策——
多管齐下推进精准施药
切实提高农药利用率对减少农药用量和助力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当前,要认真破解农药利用率低这个难题,转变病虫防治方式,改变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粗放”方式,认真研究解决乱用、滥用、过量用药问题,努力抓好“控药”,抓好减量用药,推进精准施药,为生态、可持续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工具
加快开发推广新型植保机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效施药机械的应用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基础。要大力支持新型高效药械研发、引进及推广工作。抓好对靶性强、农药利用率高的新药械的研发、引进,同时引进一批先进、防飘喷头。
这几年国内开发与引进的大型自走式喷雾机、高地隙喷杆喷雾机以及适用于稻田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与前景,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同时要加大补贴力度。考虑到植保机械不同于大型农机,要研究简易便捷、容易操作的补贴方法,单独制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比例。同时建议设立专项资金,用3~5年时间,把技术落后、“跑冒滴漏”的喷雾器强制淘汰,实现施药机械的更新换代。
此外,要积极示范应用低空无人施药技术。适应低空无人施药机快速发展的现状,研究规范管理问题,并考虑将低空无人施药机纳入农机补贴范围,扶持与推进其健康发展。
组织方式
重点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近两年全国农技中心把统防统治作为重点来推进,专业化防治蓬勃发展,在重大病虫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超过10万个专业化防治组织,但总体还不平衡,缺少大的项目和经费支持。
这几年各地先后探索并形成了一批典型和模式,2013年农业部又评出了一百个示范组织,要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示范作用,加大支持力度。要开展规范化服务并延伸拓宽服务范围,引导服务组织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服务竞争力;通过开展“全程化”服务、综合服务来养活机手,稳定队伍,同时选用新型高效施药机械,在提升防控能力的同时拓展盈利空间。建议设立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专项等政策,率先在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实施补助政策;研究提出政策性保险建议,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推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商业性保险,并争取免税和低息贷款,扶持统防组织发展。
技术
推广新产品加强用药指导
要利用体系与网络的优势,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荐新剂型如颗粒剂、水悬浮剂等,以及缓控释放农药,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及示范引领作用。
要认真抓好安全用药培训,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开展大规模安全用药培训取得明显成效。借鉴美国等做法与经验,建议列出专项经费,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推进安全用药培训,引导农民合理用药,切实提高用药水平。
要抓好抗药性监测与农药减量使用,系统开展抗性监测,指导科学用药防治;重点抓好水稻田、果园等减量用药试点,总结集成技术,推广综合防控技术,扩大示范推广,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经销
推进营销方式变革与升级
农药是特殊商品,从事农资营销不单单是卖产品,更多的是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因此要创新经营模式,完善经营渠道,加强培训指导,提升服务质量。
严格农药经营准入条件。借鉴美、日等国农药销售必须有许可证的做法,基层终端销售商必须经专门培训,经考试取得合格证和上岗证后方可从事农药经营。
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培育扶持一批懂经营、会管理、信誉好、有实力的经销商,支持他们推广连锁经营、统一配送,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积极探索大农户时代营销创新。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提供系列解决方案和全程服务。同时,对低毒环保型农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传统的农资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探索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监管
抓好法规建设加大处罚力度
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植物保护法》及《农药管理法》等法规支撑。我们要争取尽快出台《农药管理条例》,并经过几年努力争取上升为《农药管理法》。同时,要着手考虑研究制定《植物保护法》,做到病虫防治、安全用药有强大的法律支持。
要依靠创新驱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绿色环保型农药,建议国家从企业利润、税收中提留一部分专门经费支持研发。要加强监管与处罚,对违规生产、销售高毒农药,要重拳出击,狠狠打击,以起到威慑与警示作用。对违规使用、造成残留超标的事件,要及时曝光,加大惩处力度。
研发
攻关研究精准施药技术
围绕提高农药利用率,认真抓好施药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抓好精准施药技术,如对靶施药、静电喷雾、循环喷雾技术的研究。建议行业科技立项,研究提高利用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防飘移及利用助剂提高防效研究。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左右。借鉴国外做法,要整合农学、农药、植保等多学科优势,组建施药技术中心。建议在“植保工程”项目中分区域建立四个施药技术中心,希望尽早组织项目申报并实施,为推动施药技术研究发挥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作者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
链接
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几种技术方法
低容量喷雾法
单位面积上在施药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农药原液稍加水稀释后喷雾。添加水量相当于常规喷雾技术的1/5~1/10。具体方法是将常规喷雾机具的大孔径喷片换成孔径0.3毫米的小孔径喷片即可。这样可减少农药流失,节约大量用水,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静电喷雾法
在喷药机具上安装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带电喷施的药液雾滴在作物叶片表面沉积量大幅增加,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达90%~95%。
胶囊化施药法
比较适用于水田。只需把加工好的药丸均匀地撒施于田中便可,比常规施药法可提高工效十几倍,而且没有农药漂移现象。
循环喷雾法
在常规喷雾部件相对的一侧加装药物回流装置。把没有沉积在靶标植物上的药液收集后抽回到药箱内,使农药能循环利用,可大幅提高有效利用率。
药辊涂抹法
主要适用于防治内吸性除草剂。药液通过一种利用能吸收药液的泡沫材料做成的摸药溢筒从药辊表面渗出,药辊只需接触到杂草上部的叶片即可奏效。几乎可使药剂全部施在靶标植物表面,不会发生药液抛洒和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