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成大学最后一课

工作前的空档期如何完成大学最后一课

间隔年里发现自我

  十几年学生生涯的尾声,忙碌工作前的空档期该如何度过?是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还是去实践自己的公益梦想,抑或利用宝贵的自由时光去陪伴至亲?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个性化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堂必修课。在国外,甚至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名词——“间隔年”(Gap Year),意指青年在毕业后工作前,去进行一次远距离旅行。

  骑行——身体和心灵都在前行

  要用心了解当地的人事物,及时梳理沉淀内心感悟。旅行,不仅仅是到过

  何俊樨,云南财经大学2009级设计专业毕业生,选择了骑行2000多公里到西藏的方式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句号。

  何俊樨认为旅行和旅游还是有些不同,“当你用心去了解和接触当地的人事物,同时对内心的感受有一个沉积梳理的时候,这才是旅行。”何俊樨说,正是在骑行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理解了旅行的意义。

  电影《转山》中,骑行滇藏路的危险和艰苦让人唏嘘,但沿途的风景同样美得令人震撼。除了美景,何俊樨遇到的还有不同的人和故事。

  一次,何俊樨和朋友正慢慢爬坡时,一个40多岁的男人骑着一辆女士单车,载着编织袋、塑料瓶和几条被褥,在超过他们的时候说了句“加把劲啊小伙子!”于是他们追上去同行了两日。

  一路走、一路聊,何俊樨才知道男人因务工时脑部受伤失忆。九年中他边打工边骑行,走遍了除西藏和黑龙江之外的整个中国大陆。

  “我们跟他聊天的时候都很惭愧,因为他聊的很多东西我们不懂,他聊他去过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那种博识让我们深受震撼。”何俊樨说:“其实旅行更重要的是了解沿途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到过。”

  在所有的旅行方式中,骑行是最累的,也是最危险的,但它给人带来的感触也是最深的。“你会蹬着轮子前行,期待着下一秒周围景色会有什么变化;你会千辛万苦甚至不惧危险翻过高坡,回望遥远的起点;当然你也会身心疲惫到不管不顾倒头就睡,但睡一会儿立马又动身。那种成就感与心灵的成熟,那种体验是别的方式很难代替的。”

  支教——圆梦孩子快乐自己

  付出7万元建好校舍,是我收到最好的毕业礼物

  深圳大学的马文将自己2013年的毕业之旅交给了支教。

  从大二开始,支教就已是马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1年,马文组织了一群同学,在云南省富源县富民镇的一个贫穷山村设立了支教点。

  2012年,马文给村子里读书的孩子设立了奖学金。

  但让马文印象最深的还是2013年的毕业支教。村子里只有一个小学文化的“代课老师”,因为条件艰苦,即使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也没有老师愿意扎根于此。马文和团队打算集资为村里盖一间带宿舍的教室,希望能改善教育条件,把老师留在这个村子。于是盖房成了他毕业旅行的重点“项目”。

  但商量的过程并不顺利。12万元高昂的资金让马文一筹莫展,加上有些村民说村主任曾经有贪腐行为,这让团队里的几个成员对是否建房产生了分歧。

  马文最终还是决定努力说服大家,“我们是为了帮助孩子们而站在这里的,有困难就去解决它,而不是因噎废食。”

  为了尽快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明亮的教室,马文一边积极跟村主任沟通,一边努力筹集资金,还亲自跑遍了离村子最近的建材厂和运输公司。2013年,就在马文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新校舍以7万的价格动工了。他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毕业礼物!”

  现在,马文在深圳开了一家咖啡馆,但他依旧会不时来到村子里和孩子们交流。他说:“在做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收获的是宁静和感恩,让我对生活和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陪伴——青春盛宴父母怎能缺席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等待给父母一次难忘的旅行。为何不利用毕业时光,完成心愿

  因为喜欢旅行,今年毕业的重庆小伙李博渊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利用大四相对空闲的时间,李博渊带着妈妈、姨妈到欧洲游玩。回来后李博渊撰写的游记被穷游网作了首页推荐,北京一家私人旅行定制公司负责人看到后,聘用他为该公司市场部经理和专属旅行家。

  每一段旅行李博渊都会写下来,“从小我妈就特别喜欢看我写的文章,每次出去玩其实都懒得提笔,但是想到妈妈看我文章时骄傲的样子,还是会提笔慢慢写。没想到这次竟然给我带来了一份工作。”

  陪家人出国旅行并不容易:熬夜研究各种攻略、奔波办理复杂的手续、应对突发的状况,李博渊需要为不会英语的家人打理一切。

  在泰国的时候,李博渊因为要办理一些手续有时会将母亲留在某处等他,母亲就只能像小时候的他一样,乖乖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直到见到儿子回来才松下一口气。旅行回来,母亲骄傲地逢人就说:“我儿子会英语,所有的东西都是儿子搞定的。”

  “当和妈妈在机场拥抱分别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的这一趟旅行结束了,但我们的下一趟旅行,或许才刚刚开始。”李博渊说。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等待给父母一次难忘的旅行,我们等时间、等金钱、等机会,在等待中,时光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吹皱了他们的容颜,压弯了他们的身体,而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如今马上毕业,正有大把的时间,许多人都在计划着自己轰轰烈烈的青春,何不在这一场青春的盛宴里带上父母?错过后,我们真的还有那么自由的时间么?(杨文明 邱桂琰)

  【析】

  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甘开鹏认为,“大学生选择个性化方式度过学生生涯的最后一课,一方面可以释放长期积累的压抑,另一方面也为正式踏入社会做了一个缓冲。间隔年就是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社会的目的。”

  甘开鹏认为不必比较不同间隔方式的优劣,“大学毕业正是世界观成型的时候,记忆力、体力都处在最佳状态,在这样的年纪去踏足未曾见过的山川湖海,体验从未想象过的生活,有助于青年人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和更加成熟理智的处事方式。”

  “与其盲目地踏入社会,不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旅行的意义伴随着你的一生,会逐渐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甘开鹏建议。

  • 作者:人民日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