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集团公司各企业围绕“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主题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配合企业将活动重心推向基层,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普遍接受安全教育,中国石油报在安全环保专版推出《安全连线》系列专题,以互动形式广泛发动企业基层员工参与。每期一个到两个主题,通过不同单位、不同层面的案例和故事,多视角、立体化探寻安全管理提升之道。
连线思考:
出拳力道,发自肌肉筋骨,源于内心意念。通过安全连线的广泛互动,汇聚基层反映安全现状的案例,倾听员工认知安全管理的心声,应该充分感受到提升安全管理的力道同样来自于深刻的思想认知。
近年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不断强化红线意识,通过一系列的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将之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
应该说,我们目前的安全制度建设已经比较健全,比过去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理性审视现实情况,忽视安全制度的违章行为在企业生产运行中仍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酿成不同程度的事故或未遂事故。通过分析归纳又能看出,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在人员分散作业环境中、在上级领导或安全监督不在场等情况下,违章行为相对较多。
安全制度的执行到位,归根结底还需要员工从内心深处接受安全制度。我们现在的安全管理水平尚处于严格管理、被动管理的阶段,还是要依靠惩罚、高压等手段强化员工对安全制度的执行,员工距离自主管理依然有距离,还没有真正完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那么,如何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接受安全制度,无疑是当前提升安全管理的关键所在。
由于技术高度密集的特性,石油企业的安全制度条款多且专业性强。要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接受并执行到位这些安全制度,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安全制度体系,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有效引领员工系统、清晰、主动地理解遵循,而不是零散、含糊、被动地简单应付。
无知者无畏,是频发习惯性违章甚至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安全制度体系的培育养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员工从内心接受每一项安全制度的过程,实际上都是岗位业务知识结构的一次学习过程,向员工讲解、培训安全制度,应注重从强制灌输式向引导体验式转变,不能向任何时间上和质量上的折扣妥协。同时,对安全制度的执行管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方面要通过对违章行为的严厉处罚,使员工树立对安全制度的敬畏之心;一方面要对违章行为进行管理问责并找出改进对策,让员工心服气顺。
总之,让员工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安全制度,要在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确保每一名员工把每一项安全制度当作是对自己的关爱保护措施,而不是多余的约束和累赘。唯此,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向自主管理进阶,企业生产运行才有可能实现本质安全。
五道防线为何一一失守
在事故经验分享活动中,有一起没有着火、没有亡人、也没有设备损失和太大影响的一般性事故,引起广泛关注。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多个安全管理环节存在措施缺失和违章行为,导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低级事故。
追溯这次事故的来龙去脉,首先是设计单位对项目施工现场所在区域频繁出现的严重复杂情况不警觉,没有及时跟进研究做出调整,没有根据已有资料提供风险提示,使设计工作没有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为施工作业埋下重大风险和隐患,错失了事故防范的第一次机会。
针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复杂问题,施工单位有关部门曾明确提出应调整设计方案的建议,但甲方有关部门对此拖拖拉拉,没有及时研究反馈,直到事故发生还没形成正式结论,错失了事故防范的第二次机会。
建议无效,施工单位上级部门也不做具体对策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和优化技术措施,反而把施工任务委托给执行能力较弱的现场项目组去完成,在不能确保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项目组负责人拍脑袋做出冒险作业指令,错失了事故防范的第三次机会。
具体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中没有按照安全规范作业,没有严格执行风险防范要求,成为诱发事故的直接原因,用于风险防范的坐岗制度和监测环节形同虚设,错失发现事故苗头的第四次机会。
在险情初期,由于施工单位队伍素质不过硬,必备工具保养不到位,没能成功控制险情,失去了避免事故的最后机会。
连线点评:
从这起事故可以看出,不论是设计环节、管理环节还是施工环节,如果有一个关节点到位地按照安全规范执行流程,就能到位地分析识别出风险,就能到位地做出安全对策,就能到位地实施安全措施,事故完全可以避免。但整个作业链条不同程度地层层失控,一道道的监管防线最终被突破,再次用教训验证了“瑞士奶酪”原理,也反映出部分干部员工思想松懈、责任缺失,在企业生产运行中个别单位有工作无措施、有制度无落实、有执行不到位、有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仍然值得重视。
规章制度不能只在墙上
某油田,某采油厂。员工上岗前均经过安全操作培训,但笔者在生产现场还是看到以下场景。
场景一:一天,采油厂机采设备维修队在井场进行抽油机维修作业。一名新上岗的维修工在指挥吊车司机吊装抽油机基础,就在抽油机基础吊离地面仅10多厘米时,被旁边的队长大声叫停。
抽油机基础被放到地面后,队长向这名维修工说明叫停原因:“钢丝绳挂法不正确。钢丝绳在吊装过程中要承受至少7吨重量,如果吊挂角度不平均,钢丝绳容易拔丝断开,导致抽油机基础掉落,后果不堪设想。”
“没事儿,哪有那么巧,倒霉事儿会摊到我身上?”这名维修工手上按照队长要求重新操作,但嘴上却不以为然。
场景二:维修班在大修车间维修保养抽油机减速箱,一名员工图方便,将拆卸下来的皮带轮随手立放在身边地上。一会儿,另一名员工路过不慎撞到皮带轮,被绊了一跤,所幸没有被砸到。
对此,车间负责人当场严肃批评了这名员工。维修操作安全制度规定,拆下的皮带轮必须放在指定的安全架子上。因为如果不慎碰倒这个大物件,就会造成自己和其他人员的砸伤事故。第二天,这名员工主动在全队安全会进行了安全分享。
场景三:采油工小赵和老沈到自己负责的油井干活。老沈发现油井没有放气声,怀疑是放气阀不灵活,让小赵调整一下放气阀。小赵判定是放气阀弹簧压力过大,导致套管气输出受限。他性急地拿出扳手,对着放气阀调整顶丝就要拧。
“慢!你关闭套管阀门和放气阀出口阀门了吗?带压操作,崩出来伤着你怎么办?”老沈连忙制止。小赵也吓出一身冷汗:“光想着快点干完活,应该降压后再操作。”
连线点评:
虽然企业各项安全制度健全,但员工真正不打折扣地执行安全制度了吗?灌输式的安全教育往往带来的是机械地接受和执行。让安全制度从“墙上”走入员工心中,员工直接参与是关键。要让员工思考“安全生产为了谁”。在内心产生对安全强烈认同,带来的是“要我严”到“我要严”的转变。
基层违章,问责上级
去年8月,油罐车进站,加油站某员工像往日一样准备卸油时,接卸口液压式支撑杆老化失效,箱盖掉了。因为没合适的支撑杆,这名员工顺手用消防铲支在柴油接卸口,顶起箱盖。铁铲和接卸口都是金属材质,相互碰撞可能产生火花,是极大的隐患。这个违章行为被所属分公司经理发现并进行通报批评。
当事员工很紧张。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她并没有因此受到处罚。公司没有追责这名员工的违章操作,而是问责加油站的上级管理部门,“引起加油员违章操作的根源在哪儿?职能部门是否有管理失位之处?”
被问责的部门迅速进行整改, 公司机修师傅遍寻整个城区都没找到液压式支撑杆配件,最后从汽车后备箱得到启发,才将已损坏的液压式支撑杆,改成了碟形机械式支撑杆,并向公司建议:今后新建加油站,接卸箱盖改用侧推式。今后卸油,加油员再犯类似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同时,这个公司责成各职能部门举一反三,梳理加油站日常操作隐患点,对易违章操作进行了归类分析,做成易领会、好操作的辅导教材,并落实具体责任人组织各加油站员工进行学习领会。
现在,接卸油、加油、巡检时,加油站员工们都更加关注工作细节,遇事首先会问自己:这样做安全吗?符合操作流程吗?
连线点评:
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领导。基层违章现象得不到根治,一方面是员工的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的能力问题。安全管理不应该只喊“口号”,不打“板子”,但“板子”要打准,打中“七寸”。要想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单纯的说教作用不大,还要在管理方法上动脑筋、想办法,把空洞的理论细化成具体行动。这样基层员工执行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心服口服,才能最终转化到自觉行动中去。
班长对我的“刁难”
10年前, 那时我刚到异丙醇车间上班不久。在寒冬的一个夜班,我没带任何技术装备去巡检,班长问道:“不带扳子,逛公园去?”“拎扳子太沉。”我回答。
班长打趣说:“测温仪、测振仪、对讲机也不沉。”我嘟囔着:“都睡了,不忍打扰。”“那我没睡,陪你逛逛去。”班长说。
走到一套装置司泵房,班长的对讲机里传来内操工出料的申请。班长冲我一扬手:“取扳子,出料。”我暗自郁闷。
我上气不接下气地抱着扳子跑回来再到泵房,班长问:“操作卡呢?”“先出料呗。”“填去。”班长不容分说。
我只好又去填卡,再回来开泵。之后因为没带测温仪、测振仪,班长又“折腾”我两趟。等带齐所有装备第五次回到泵房,班长说道:“你这就叫怕麻烦、麻烦来,不怕麻烦,麻烦逃。”
走出泵房,班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今天要是带齐了装备,何苦往返跑了五趟?等你到我这岁数,就知道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装置生产随时有应急响应,忽视安全就是拿生命赌本,我们输不起啊。”
我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眼泪像被冻住了一样怎么也流不下来,只是嗫嚅着道了声谢。
连线点评:
“温情教育”总是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弥补钢性执行不及的角落。它更是“体验式教育”,在特定的情形、语境下,由感同身受者引导式说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说教者”自身在安全制度管理上学会思考与改革。
但“温情教育”是建立在制度严苛执行的间隙与边缘的,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不能取代考核,只针对个别员工。这就如同家庭教育的慈母严父,角色不同,缺一不可,才能搭台合唱一出戏。
岂能亲历事故才上心
这件事发生在20年前。6月的一个清晨,新参加工作的技术员小王去给一口油井开井,启停几个冲程下来感觉不顺畅。他判断光杆不对中,就用一只手握住光杆想矫正一下。这时悬绳器突然从高空中落下,把他的手一下子卡住,动弹不得。后来,路过的农民帮他联系到队干部,把他送到医院急救。
缺乏安全意识,在没有监护人、不遵守安全规程、没进行风险识别的情况下动手操作,一起看似简单的生产事故,给一位刚上班的年轻人以惨痛教训,也使他深刻认识到,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是多么重要。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故,不能在别人身上重演。”这件事之后,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员工从内心深处接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征得领导同意后,他转而从事培训工作。
为强化安全教育,厂培训部门与安全部门联手,小王从中积极推进,针对每个工种的实际,提出了需求型矩阵培训模式,每个操作岗位建立一个需求矩阵,使每个岗位的操作项目、培训内容与培训课件一一对应。
通过应用这种培训方式,可准确掌握哪类岗位、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培训和应培训的内容,被培训者也能够清楚知道什么时间参加培训、应该接受哪些培训和应该具备哪类操作技能,不仅能让员工缺什么补什么,而且补了就有用。
连线点评:
任何一起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从事故征兆、苗头中预先防范,提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认真做好风险识别,那么事故本身就会被减少到最低程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
这就需要员工时刻树立起安全意识。而安全意识的建立离不开教育培训,只有反复强化,才能让员工形成一种行为自觉,养成一种习惯,从而深入人心、避免伤害。
请勿漠视每一个环节
几年前,某开发井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射孔作业。当时,现场有专人负责观察井口,前10炮发射后,井口无异常情况。当放第11炮后,井口发现小溢流,当班干部没有采取措施。放第12炮、13炮后,井口仍有小溢流。此时,带班干部仍然没有下达停止作业的指令。随后开始放第14炮,结果未下到位时突然发生井喷。
在随后的处置过程中,现场采取了放喷泄压措施,当井口压力逐渐升至15兆帕时,放炮闸门垫子被刺漏,井口失去控制,井喷事故发生。
分析事故原因,主要原因是施工设计不完善,没有明确选择配套的放炮闸门。次要原因是地质设计方案对射孔后能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估计不足,没有做出必要的提示;射孔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不当,给井喷事故埋下隐患;险情出现后,采取了错误的放喷泄压措施,致使井喷失控。
事故发生后,该公司深刻反省,对作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分析和问责,查找深层次原因,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制定严谨科学的地质方案,建立地质设计方案交底制度;施工作业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出现异常情况应按安全技术规程要求果断采取正确措施等。
现在,该公司员工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循“发现溢流立即关井、疑似溢流关井检查”的操作规范,杜绝了井喷事故的发生。
连线点评:
这起井喷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牵扯到修井作业的各个环节。就像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一个点出现问题,整条流水线就会停产。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让每名员工都有责任,要让每个环节都有规程约束。这样每名员工才会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才会自觉接受安全制度,以保证整体工作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