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
我们很在意的是孩子的学习,有家长说,培养独立的孩子就是放手孩子自己做事。是不是就这么简单?可以说,所有孩子成长的问题最后都指向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下面这三条是奠定独立性的心理基石,家长们要引起重视。
第1 条
让孩子成为
抱持希望的人
抱持希望就是让他人感受到一个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怎么让孩子成为抱持希望的人呢?
爸爸妈妈要对孩子倾注足够的关爱。倾注足够的关爱就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分成好的一面,差的一面。只接纳好的一面,不接纳差的一面。有时妈妈会说:你发脾气就不是妈妈喜欢的孩子,有时爸爸会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爸爸喜欢的孩子。这就是把纠正不当行为与整体评价孩子混淆在一起了。如果家长不能完整地接纳孩子,孩子也不会完整地接纳自己,那种充满自信的自我就不会成长起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要把问题与孩子分开,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怎么啦?因为什么发脾气?学习上遇到什么事了?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它。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女生,经常发脾气,而且发起脾气来就用手揪自己的头发,看上去好吓人。实际情况是,妈妈不喜欢女儿,经常对女儿说: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不仅仅是接纳不接纳的问题了,而是严重的伤害。结果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充满焦虑,否定自己,以至于攻击自己。
父母充分地爱孩子,孩子才会充分地爱自己,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让孩子成为 遵守规则的人
孩子会走动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问题了。小时候,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规则,天生表现出探索行为,但是在探索中他会发现需要有规则。比如,做拼图游戏就需要按一定规则进行,玩完后要把玩具摆放好。孩子会冲击规则、哭闹生气,提出不合理要求,挑战父母的底线。有些父母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问题,对孩子比较纵容。那么遵守规则的问题会在小学阶段显示出来。
学校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规律性的,这种生活也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注意的是,遵守规则不能完全靠外部力量维持。一天让大人监督着上学、上课、做作业、做各种活动,孩子只是被动地服从,这样的孩子是很痛苦的。他没有自我的感觉。如果没有了形成孩子自己的内部规则、建立心理程序的过程,孩子的独立性形成就会延缓。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要有建立规则的意识。建立规则首先是家长自己的生活要有规律。这样影响孩子每天有计划地做事,同时让孩子坚持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孩子小时候就要让孩子习惯跟人交往,见了人不躲避,愿意跟小伙伴一起玩,愿意跟人分享。
孩子小时候家长要会逗孩子,会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如何跟人交往是跟父母学的。小学仍然是父母跟孩子情感交流的重要阶段。情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孩子乐于跟人交往,上小学跟同学在一起才会不退缩、不孤僻、有一起玩的小伙伴。
家长要帮助孩子交朋友,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原则: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物,懂得帮助别人。
为什么是这样三条?
第一条是给孩子一个整体精神面貌,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第二条是给孩子一个做事的基本品质,让孩子做一个做事有序、有恒的人;第三条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基础,让孩子乐于与人相处、共事、分享。这些是作为一个独立人的重要品质。
王鉴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副研究员
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年,主持并完成两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班级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