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90后者,得天下。这句话太夸张?其实已经是商家们的共识。90后才是正在成长的未来经济消费主体!80后已经是太理性的年纪。理性,就意味着你要考虑性价比,掏钱包的速度减慢。90后还没有显著购买力?更错,屌丝逆袭说的就是这些钱还不多,却又有非理性购买力的90后。
90后马佳佳在她的演讲P P T中深度直白剖析90后的消费心理。他们是在人们开始化妆、跳舞和下馆子的社会背景下长大的;他们的关键词是理想化、自我、自由主义和高马斯洛需求层次,重点是要满足自我需求;他们更关注当下,在乎个人享受,做事情是兴趣驱动,而不是毅力和责任驱动;他们有孤独感,有认同需求,在意价值观契合,愿意为精神消费付费。
90后对待商品有新的评价体系。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可能正好用来形容90后,他们花钱和做事的态度一致,不看别人,只做自己。
粉丝经济 90后更容易折服在偶像的个人魅力下
粉丝经济应该是2014年最热的词之一,90后消费力大军在这上面贡献了不少力量。郭敬明和韩寒都有90后粉丝包场看电影,这样的土豪虽然不多,但足以看出90后愿意为偶像掏钱的魄力。要知道这两位票房过5亿的导演,其拥趸很多都是90后。
去年底刚开始创业经营音箱品牌的宋少鹏给南都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Beats耳机品牌,是环球唱片下属的Interscope唱片公司董事长Jim m y Iovine在2008年创建的品牌,短短六年时间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耳机品牌之一。为什么?因为唱片公司里的大明星们都把Beats的耳机挂在脖子上,随时随地都让那个logo在粉丝眼前晃。Justin Bieber的粉丝大概就可以为Beats耳机贡献几个亿的营业额了吧。
与其赋予品牌沉重的历史附加值,不如给品牌一个鲜明的个人形象,这也是很多品牌最近几年为了接近90后客户群所做的事。
看脸消费 最火的影视剧和广告“颜值”都需达到高峰
“高考之前靠脑,高考之后靠脸”,不知不觉中这句“多么痛的领悟”已经在当下成为了“真理”,在90后的消费圈里恐怕更甚。
首先让我们来对比一下消费群体定位小年轻的百事公司在中国和国外的广告,在国外,百事绝对称得上是一家有“逼格”的公司,有情怀、有创意,短短几十秒的广告甚至还有剧情反转、曲折离奇,但到了中国,几乎统一俊男美女在镜头前大跳“广场舞”!再来看看今年在90后中间大热的几部偶像剧,虽然《杉杉来了》被“塘主”的搞笑台词抢了一点风头,但不可否认的是,整部剧的“颜值”在近年的国产偶像剧里已属上乘;而正在热播的《古剑奇谭》,则更是将主角的“颜值”推向顶峰,在“苏苏”、“大师兄”等男性主要角色的一颦一笑下,谁还会在乎那天生“得了残疾”的特效。
关于看脸这件事情,深圳创业人Jam es可谓深有体会,当初拉风投的时候,无数风险投资人担心他那张脸在90后那里不被买账,上不了台面,纷纷“嫌弃”,“如果我长得跟陈欧一样,早就拉到风投了”。而现在,Jam es已经拉了一位帅哥入伙,正准备重新争取风投。没错,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粉丝经济
9 0后更容易折服在偶像的个人魅力下
看脸消费
最火的影视剧和广告,“颜值”都需达到高峰
最爱买饥饿营销的账
线上销售、预约、限量抢购,这才是“消费逼格”
虚拟消费
为某款小游戏添置道具都有可能花几千
体验消费
免费式体验消费、互动分享的线下活动,往往能引发90后火爆购买
国货主义
爱国是90后的标签,90后更爱为标签买单
消费随机性
电影说看就看,旅行说走就走
不考虑性价比
价格从来都不是第一个需考量的因素
互惠原则无效
根据清醒判断来消费,盲目打折赠礼没用
承诺一致原则也不管用了
不会因为自己买了而勉强给好评
专题详见03、05版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董馨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董馨 晏婵婵 蒯景怡 实习生 李燕姗
图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