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应该如何 减负

原标题: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减负”

法制晚报讯 一直以来,“减负”都是教育部门非常重视的工作。为了给中小学生减负,学校组织学生课外补课是被明令禁止的,但是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机构的培训班。针对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减负”以及是否应该报课外培训班的问题,本期“圆桌沙龙”特邀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谈谈他们的和建议。

易骅(北京巨人学校教研主任、语文教育专家)

学校和家长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减负”?

■易骅

“减负”是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应得到学校、家长的支持。但拍手称快之余,也有不少学校和家长仍旧对此持保守态度。

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二点:其一,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唯恐“减负”而不能“增效”,那样会影响收入;其二,家长担心“减负”后,孩子成绩下降,将不能应对升学压力,乃至今后的社会竞争,更怕学生借“减负”之名,放弃学习、自由散漫。

我认为,“减负”不是“无负”,需要减掉的应是“超标”和“超量”的课业任务。在“减负”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教”的水平和“学”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腾出时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领学生关注课本以外的广阔世界,拥抱自然,接触现实,促进智商与情商的共同协调进步。因此,“减负”不能是学生“一个人的狂欢”,而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做好。

“减负”的关键首先是在制度的制定上,要逐步改变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欲为学生“减负”,首先应为教师“减负”。要改变单一地以学生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否则,不靠制度,光靠教师自律,效果难以保证,照样会出现“凡学必考,不考不学”等无视教育规律的现象。“减负”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是摆在教师队伍面前的重要课题。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有些家长也难辞其咎。部分家长不懂教育规律,长久以来形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甚至寄托了整个家庭的梦想。这种不考虑孩子发展空间和是否需要的“强拧”式的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可以说,很多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是家长强加在学生身上的。

■陈竹君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化的、学习型的社会。教育的重心由原来的文化传承,转向了社会成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如果说“减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学校和家庭便是为学生“减负”的最主要阵地。

首先,“减负”想要落地,学校应在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师培训和作业设置上做研究。学校要引导和监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求精求实,实现“高质轻负”。

让学生跳出“苦海”,首先要让老师跳进题海,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要多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在作业设置上也要遵循学生实际情况,由教师先做题,再精选部分试题让学生做,注意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

此外,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督促孩子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助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家长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业、习惯或综合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实施一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

譬如,对于学业稍显不良或者存在偏科现象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对于习惯不良的孩子,家长可以趁机和孩子从头做起,从一件事做起,打一场培养好习惯的家庭持久战。倘若家校共同努力,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长足进步,一定可以借“减负”之东风,还学生一方自由、美好、富饶的心灵沃土。

陈竹君(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中小学生应不应该报课外培训班?

■陈竹君

我认为中小学生应根据自身需要,而不应该盲目地报过多的课外培训班。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的课余时间都被各种课外培训班充斥着,这其中有许多是家长的“担忧心态”促使,担心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了,无人管束。但是,如果盲目地为孩子报课外培训班只会剥夺孩子们自主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孩子产生学习的功利心理甚至厌倦心态。这时候,家长可以与孩子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人生理想。

我们的民族要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未来的主人翁能实现他们各自独立、美丽的梦想。可是如果一个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他怎样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我们鼓励孩子在学校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课外则多去关注他们人文素养、文化内涵的提升,关注他们自主习惯、自觉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建设一个博大的精神世界。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一两门特长,目的是陶冶性情,让孩子在特长中找到自信。让我们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他们身心自由地徜徉在自己的世界,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并为之奋斗。让每一个孩子都怀揣梦想,勇敢前行。若如此,减负,善莫大焉。

■易骅

曾经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名小学生接受采访,被问到“你幸福吗?”她苦着脸说:“我一点儿也不幸福!我每天学完英语学画画,学完画画学劈叉。我问我爸:‘为什么要学劈叉?’我爸说:‘叫你劈叉就劈叉,哪有那么多废话?’”这不失幽默又令人心酸的回答,说明我们正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培训班,上还是不上?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培训”的解释是“培养和训练”,显然,这不是一个贬义词。但现在,它有被“妖魔化”的趋势,因为它常常和增加学生负担联系在一起。其实,平心而论,上不上培训班,本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看你是否需要。就像各种营养素,对于营养不良的人,自然极其重要,如获至宝;但对于一个胖子,过剩的营养反而有损健康。

目前的培训市场,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文化课类,比如数学、英语和作文;二是兴趣特长类,比如音体美相关科目;三是科技制作等其他类,比如机器人等。

对于文化课类,我认为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定,切忌盲目跟风。如果孩子的确在学习上出现了偏科等问题,家长在和孩子沟通商量后,可以遵循孩子的意见决定是否报课外培训班。


实际上,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上培训班才能考出好成绩,也不是上了培训班的孩子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参加培训的重点并非单纯地提高成绩,应放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上来,让孩子成为真正能自立的人。这才践行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当然,如果孩子对于某一学科特别感兴趣,希望能有超前、拔高或拓展,也可以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

第二和第三类培训市场是需要孩子走出教科书来发展爱好,涵养品格,陶冶情操。若能选择得当,真正与孩子的兴趣相投,还能缓解课内学习的压力。但如果家长不是把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而是出于功利的考虑,抑或是不切实际的跟风随大流,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 作者:法制晚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