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淘金银行理财产品

策划 投资与理财研究院

  文 本刊记者 徐磊

  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87718只,累计募集资金49.4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25%和47.57%。

  近日,媒体报道的一则《20岁小伙陪跳广场舞跳出千万大客户》的新闻引爆关注热点。据了解,这位20岁小伙是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小季,来跳舞纯粹是为了拓展客户。如今他与大叔大妈们的关系已经非常熟络,他们在他这儿存款、买银行理财产品自然是不在话下,他的销售业绩更是羡煞旁人,获得了口碑和业绩的双丰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季另辟蹊径,成功打入优质客户内部,掌握了一大把优质资源,笔者对此也非常佩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最大的购买群体正是这些大叔大妈们,他们手上有闲钱,掌握家中的财政大权,对理财的兴趣也是十分浓厚,虽说一般不会接触网络,却正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生力军。对于他们而言,银行是可靠的代名词,而且银行理财产品也确实做到了低风险、不低收益,成为注重理财安全的投资者的首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获得了高速成长。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大多数人没有理财的意识和概念,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是专业化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在国内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在近几年时间内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行的理财产品仅135款,而2012年末则增长到32152款,8年增长了237倍。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约为56.43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5.87%。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87718只,累计募集资金49.4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25%和47.57%。发行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展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势头迅猛,近5年来,银行理财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速,进入2014年,银行理财势头依旧不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的这几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下走。从最初能达到7%的收益率递减到6%,到如今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的“破6进5”,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难道银行真是奉行“多了砍,少了赶”的原则?据数据显示, 2014年上半年,共有82450只理财产品进行了兑付,共兑付客户收益2561.30亿元,加权平均的年化收益率为5.20%。其中,有10.44%的理财产品实际兑付客户的收益率要高于预期的最高收益率。虽然预期收益率逐年在下降,然而银行兑付客户收益率总体水平较去年有明显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去年银行理财的高收益水平主要是当时的“钱荒”造成的,从今年一季度到现在收益率的降低只是逐渐恢复常态。

  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让投资人放心,据了解,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违约,仅有113只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只有3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了亏损,仅占兑付产品总数的0.04%。即便是亏损的这31只产品的平均本金偿付比例也达到了90.59%,绝大部分是结构性产品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虽然迅猛,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回首往昔发展历程,也算是一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血泪史”。那些年,让银行理财摔跟头的产品着实不少。2007年国内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国内各银行是看得眼红心跳,迫切希望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一时间,挂钩股票、基金、保险等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爆炸性增长,而随后股市行情急转直下,这一批高回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跟着栽了个大跟头,当时亏损过半的比比皆是。

  坑爹的不仅仅只有股市,银行还曾经发行过很多突破普通人想象力的产品。这些感觉自己“萌萌哒”的理财产品被统称为另类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从最初的艺术品、红酒、白酒、普洱茶、古董陶瓷,再到挂钩二氧化碳排放权、全球水资源指数等新兴概念,甚至还有火腿理财,涉猎极其广泛。时至今日,另类理财产品仍然存在,只是有赢有亏,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这类产品通常具有“典型的高风险、高利润”,大多数采取“预期年化基准收益+超额收益”模式,且不保本,貌似更希望投资者到期提取实物,更适合具有较强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还是无福消受。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们普遍开始追求“稳稳的幸福”,为了迎合投资人更注重理财安全的口味,各大银行开发出众多低风险产品,超越红透了的“宝宝”们,也成了这类产品的追求之一。据银率网数据,最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显示,榜单上风险等级评定为较低的产品年收益普遍达到了6%以上。

  “不少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从常见的5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但很多还是抢不到。”投资人李先生抱怨道。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提高门槛现象,银行内部人士表示,提高投资门槛是因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太火热,短期理财产品销售期一般为2-4天,但最近来看往往1天就能全部卖完,中长期理财产品也不愁卖。越来越多的低风险、稳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放弃高风险博收益,转而走上平凡之路的银行理财产品火了。目前看来,也许这条路会越走越好。

买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六大必杀技

  虽说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满天飞,但是收益率高低各不同,同样的投资起点额度,同样的投资期限,同样的风险程度,最终的收益却不一样,如果掌握了其中奥秘,挣钱自然也就更省力啦!

  本刊记者 李彩凤

  固定收益的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素来是投资者的最爱。但是我们都知道,几大国有银行加上地方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不胜数,让投资者眼花缭乱。对于投资者而言,挑选一款合适的低风险理财产品,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投资者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选对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呢?购买上有什么技巧?

  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无论是在挑选银行上,还是从选择购买时间和购买渠道上,都必须清楚低风险理财产品也会存在收益的风险。除了看预期收益,关注产品投资标的、收益类型、投资期限等细节内容,还要关注资金的投资去向。投资者需要理性投资,做好资金配置,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必杀技一

  银行越小收益往往越高

  我们通常都会发现,一些小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要比大银行的高。从往年的年收益来看,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银行规模成反比。预期收益排前的往往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预期收益排在中间的是规模稍微大些的股份制银行等中型银行,预期收益最低的是大型银行。

  例如,8月14日在工商银行和包商银行发行的两款理财产品,同样的5万元起投金额,同样是低风险理财产品,工商银行的“2014年第29期保本型理财产品37天BBD14495”投资37天,预期最高年收益率为4%,预期收益197元;包商银行的“优逸系列之荟金141102号人民币理财产品YYHJ141102”投资33天,预期最高年收益率为5.1%,预期收益230元。

  投资者普遍认为大银行更牢靠,对小银行总抱有迟疑的态度。但纵观中国整个银行理财市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不兑付的现象似乎也没有发生,而且现在很多小银行也并没有投资者想象的那么糟糕,甚至有些在某方面比大银行运营得还要好,也有一些上市的中小银行,它们都值得信任。

  必杀技二:

  紧盯“爱过节”的银行

  每逢节假日,商场售品就会打折促销,同样的“促销”活动在银行理财产品里也会出现。利用节日的由头,发行理财产品,是银行的一贯做法,所以,选购银行理财产品时,目光不妨可以往“爱过节”的银行身上瞅一瞅。每逢节日,银行都会提前一至两周发行相应的节日理财产品,在情人节、劳动节、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春节等各大节日,都能找到银行发行的“节日专属”理财产品,投资者在此时购进一点也非常有必要。

  有数据统计,曾有22家商业银行发行过节日理财产品。其中,最“爱过节”的银行是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兰州银行,这3家银行发行的“节日专属”产品,至少包含6个节日。据银率网统计,去年教师节那一天,一共有5家银行发行了教师节专属理财产品,其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江苏银行一款投资期限为730天的理财产品,年预期收益率高达6.8%,比2013年普通的银行两年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3.75%,高出了3.05个百分点。一般而言,这类理财产品通常比同期发行的其他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要高,因而备受投资者的青睐,常常几个小时内就被抢光。所以,注意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也显得很重要,下手抢的动作要快。

  必杀技三:

  银行“钱荒季”收益率往往更高

  一般来说,各家银行是每季度末、半年、整年考核一次,银行由于市场资金紧张以及揽储的压力,在这个时候往往会通过发行“冲时点”较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储。所以,投资者可以在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关注银行理财产品。

  每年的6月份被称为“钱荒季”,也被认为是一年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好时节。2013年6月出现的让金融界无比震撼的“钱荒”,相信每位投资者都还记忆犹新。

  银行间上演的前所未有的“揽储大战”,发行的很多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都达到了7%-8%。今年的揽储大战虽然没有去年来得凶猛,但是相比平日发行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还是高出了许多。

  必杀技四:

  倒腾时间差

  其实,在享受银行考核时点带来的好处时,还有很多其它的小窍门可寻。例如,倒腾时间差。根据银行以往的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往往越临近月末、季尾、年底的时候,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在月初买银行理财产品显然是不合适了,但如果恰好这段时间投资者的资金属于空置期,等到月末再购买,那岂不是浪费了?其实不然,因为银行也有发行投资期限是一星期、半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一般预期收益也有1%-2%,相比存在银行的活期收益的0.35%,还是要高出不少的。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在月初进行短期的理财,到月末再购买中长期的理财产品,从而锁定高收益。

  必杀技五:

  手机银行买理财产品收益率更高

  随着国民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渠道也逐步多元化。从传统的柜台购买渠道,到网上银行购买,再到手机银行购买,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越来越方便,同时,不同的购买渠道,收益率也不一样。

  现在很多银行都推出网上银行专属产品和手机银行专属产品,浏览其理财产品,不难发现,与传统理财产品相比,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以高预期收益率为卖点,一般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较同期限的传统理财产品能高出0.1%-0.5%。另外,从投资期限来看,网上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中短期产品为主,一般都是小于6个月,手机专属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短期产品上面,一般是1个至3个月。

  必杀技六

  逛“理财夜市”秒杀高收益理财产品

  “朝九晚五”既是银行的营业时间,也是多数白领们的上班时间。白天忙于工作的白领没有时间到银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不过选择逛“理财夜市”,一样也可以抢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理财夜市”是一种在夜间发售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只能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在线渠道进行购买。由于省去了银行人力成本等原因,“理财夜市”的收益普遍高于柜面。现在,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都设有“理财夜市”专区,营业时间一般是晚上8点到12点,投资者可以登录网银直接操作。与很多销售时限在2至5天的理财产品不同,“理财夜市”专属产品多数属于夜间“秒杀”,打算购买的投资者恐怕是要提前等候了。成功“秒”到后,是从第二天开始起息,而一般柜台购买的理财产品要在购买1-2天后方能起息。比如平安银行的“平安财富-和盈资产管理类2014年546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理财期限30天,风险程度为中低档风险,5万元起认购,抢购时间是2014年8月12日的19点至22点半,起息日则是8月13日,其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5%。

外币理财产品借人民币贬值迎来小阳春

  受美联储QE退出和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回暖的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跟随这一走势,在国内一直沉寂的银行外币理财市场开始被激活,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攀升。

  本刊记者 李彩凤

  人民币持续贬值

  记得今年年初,在百度贴吧看到一位网友这么说过:当前人民币严重高估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楼市泡沫已经极为严重,人民币将在2014年最迟2015年出现一次性贬值,幅度预估在15%左右。事实未必如这位“预言帝”所料,不过,今年以来人民币确实一直在贬值。

  2014年8月2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元中间价分别是6.1632元和0.79518元,比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1580和0.79452元,分别贬值了52个和66个基点。这样的贬值今年以来一直在持续(详见上图)。分析人士称,此轮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受到了美联储QE退出,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的影响。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银行外币理财产品。

  一直与人民币汇率有着紧密关系的银行外币理财,原本一直处于沉寂的状态,近来也开始热闹起来了。挂钩美元、汇率、利率、指数等的外币理财产品,出现收益率上升的情况,有的预期收益率已经超过了5%,比如8月20日平安银行一款与汇率挂钩的保本浮动产品,预期收益率就达到了5.5%。

  今年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量剧增

  银行外币理财产品最近两年大幅度增加。2014年截至8月21日,银行理财产品一共发行了41561款,外币理财产品一共发行了1251款,占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3.01%。其中,美元产品689款,占整个外币理财市场的55.08%,港元产品201款,占比16.07%。今年银行外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相比去年全年的1844款,仅仅相差593款,相比10年前的115款,那是翻了10番。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外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近两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依照目前银行外币理财市场的火热劲,超过去年应该是可以的。

  另外,腾讯财经网统计的各银行发行数量显示,今年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在前三的是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数量分别是241款、206款、171款。

  银行美元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不超过5%

  腾讯财经网统计的银行美元理财产品收益情况显示,正在运行的产品,期限为6至12个月的,一共有210款,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基本是在2.5%-4.5%,超过5%收益的暂时没有,收益方式为保证收益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是4%左右,保本浮动型的收益没有超过3.5%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最低的为2%。

  除此之外,在银行外币理财产品中,一般最低的起始金额为5000美元。从腾讯银行理财产品超市显示的数据来看,挂钩汇率的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有30%,挂钩利率的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有23.74%,低的也有不足1%的,而挂钩指数的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有超过30%的,低的也有1%的。

  业内人士提醒说,虽然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借助人民币贬值,迎来了暂时的小阳春,但是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并非无风险产品,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汇率市场的波动,毕竟人民币出现直线性的极端的贬值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对复杂的购买手续、投资门槛的限制,投资者也不可小视。所以,业内人一般不建议投资外币理财产品,因为它并没有多大的优势。然而,如果要出国留学或者移民,是可以买一些,对冲一下汇率风险的。

另类银行理财产品 中看不中用

  投资市场扑朔迷离时,投资者的目光回归到了银行理财产品,顺势而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包含酒、茶叶、艺术品、火腿、牛奶、门票、二氧化碳排放权等标的的另类理财产品。原本就是逃离动荡市场,想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寻求安稳的投资者,手捧高收益高风险的另类理财产品,也只能表示无福消受了。如今,发行这类理财产品的银行也已经越来越少了。

  刘兴刚

  从红酒到白酒,从茶叶到艺术品,从手表到火腿,在过去的几年中,银行推出的与这些相关联的另类理财产品,可谓赚足了投资者的眼球。俗话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另类银行理财产品至今虽然没有到灭亡的程度,但是,历经多年的疯狂之后,其“中看不中用”的尾巴也露出来了,如今,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发行这类理财产品的银行也越来越少了。

  另类理财走俏银行市场

  面对日益强烈的通胀预期,股市的跌跌不休,楼市的扑朔迷离,黄金白银暴涨暴跌,选购什么样的理财产品,让投资者开始挠头。这几年,为了应对风险,创新产品,让资产保值增值,银行也开发了一系列的另类理财产品,酒、茶叶、艺术品、火腿、牛奶、门票……原本很多不在投资理财领域的对象,也被划入了理财产品的圈子,而且还脱颖而出,成为投资理财领域的闪亮点。

  深圳发展银行在2007年推出了国内首款与二氧化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实现了14.125%的超高收益。建设银行2009年推出首款普洱茶理财产品龙润普洱茶立方壹号财产受益权信托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达7%。2012年12月某银行推出国内首款投资于啤酒的理财产品,期限为3年,预期年收益率达到8%以上。这种面向高端客户和机构的理财产品,通常在预售期就会被预购一空。特别是在2008年,国内银行第一款挂钩红酒的另类理财产品面市时,一度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好奇和关注的目光,银行新颖产品不断诞生,另类理财产品的队伍不断壮大。

  就这样一种除传统的股票、债券和货币之外的银行理财方式,慢慢地进入了投资者的视线。目前市场上一般见到的另类银行理财产品有红酒、白酒、翡翠、普洱茶、手表等,它们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在5%以上。当然,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多数是非保本类浮动收益型产品

  据《投资与理财》记者了解,2012年8月,借助“中国好声音”的打响,招商银行推出了一款非保本的影视投资基金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3年,认购金额起点20万元,预期年收益率有望达到10%以上。

  于是,抵挡不住高收益诱惑的投资者,纷纷把资金投向了另类理财产品市场。有市场,当然也就越发刺激了银行开发设计另类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殊不知,这样的高收益只是一个噱头。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另类理财产品属于非保本类浮动收益型产品,存在着本金亏损的风险。

  据了解,另类理财产品的设计逻辑大体是银行提供给投资者一个选择权,投资者可以选择提前赎回,获得本金及收益,或者选择持有到期,进行实物交割。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得一定收益。目前,另类理财产品一般是银行的财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银行为高端客户设计的,投资金额门槛比较高。《投资与理财》记者采访建设银行一位吉姓女经理,她说:“另类银行理财产品起点都很高,一般都是几百万或者上千万元。”

  另外,从以往的另类理财产品市场表现来看,的确有收益颇丰的产品,但也有未达预期收益的。比如,首款挂钩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就实现了14.125%。受其影响,其后数家银行积极跟进推出的这类产品,收益就逐渐走了下坡路,虽然打出8%至15%的预期高收益,但最后多数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更有甚者,一些挂钩农产品的理财产品几乎全军覆没,不是零收益,就是亏本。“虽然到期允许投资者选择现金或实物,获得收益,但是,由于酒的年份不够,我又不是做酒生意的,酒多了喝不完,又卖不出去,很难变现。”一位选择实物获取收益的南京朋友如是说。

  投资受限另类理财逐渐降温

  《投资与理财》记者采访建设银行北京一家网点一位稍微年轻些的大堂理财经理,想了解一下近两年银行发行另类理财产品的情况时,她对另类理财产品的表现是一片茫然,似乎没太听说过另类银行理财产品。上文中的吉姓女经理就这个问题,告诉记者:“另类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一些私人银行发行,国有银行现在都不推这类产品了,头两年国有银行偶尔会发行,但是私有银行现在发行得也很少,主要是风险太高了,门槛太高了”。

  《投资与理财》特约理财师也曾建议,另类理财产品并不适合大众投资,目前在国内运作尚不成熟。由于另类理财产品大部分是面向高端客户和机构的,加之多数是非保本类浮动收益型产品,投资门槛也不低,银行“炒作”之后,投资者看完热闹,兴趣也逐渐降温,并回归到了理性,自然另类理财产品的市场就没有以前那么受欢迎了。所以,如果不是有较强风险承受力的高端投资者,即便选购另类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也不要轻易拿实物。

  名词解释 火腿理财

  金字火腿2012年12月发布公告称,工行私人银行部高端客户拟向公司订购巴玛典藏发酵火腿(特制两组产品)收益权理财产品人民币2亿元,期限为18个月。产品发行15天后的行权期间内,购买者可以在任何时间提取巴玛典藏发酵火腿实物,如不提取实物,到期后可收回本金并可获取预期6%的最高年收益。这种理财后来被人们称为“火腿理财”。

银行黄金理财

  也有风雨也有晴

  8月末金价出现暴跌,一度跌至近两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众多实物黄金投资人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更是给买了看涨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浇了一盆冷水。

  本刊记者 徐磊

  “跌!跌!跌!又跌了!之前金价抬头,以为黄金又靠谱了,就买了看涨的银行理财产品,结果还没捂热乎,就悲剧了,这次又没赚头了!” 8月末金价出现暴跌,一度跌至近两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众多实物黄金投资人的心也随着提到了嗓子眼,更是给买了看涨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浇了一盆冷水。的确,近一段时间以来,黄金的价格像是坐上了过山车,牵扯着投资者的神经。按照“买涨不买跌”的游戏规则,众多银行销售的相关理财产品跟着走下坡路,据腾讯财经数据,在售及预售和运行中的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仅有198只。然而,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真的会随着金价一蹶不振吗?

  银行开始开展黄金业务,被投资者寄予厚望。从2006年前后,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涉足黄金业务,恰逢具备“黄金十年”的大背景。当时挂钩黄金的理财新产品一经推出都会备受追捧,乘着那几年国际金价不断上行的东风,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得顺风顺水。民生银行“非凡资产管理”—黄金投资1号理财产品2010年10月9日到期,到期收益达到了惊人的46.46%。

  2011年国际金价冲上历史最高峰,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如虎添翼。数据显示,2011年股市大跌、楼市低迷、基金大幅缩水,唯独黄金理财逆势而上,民生银行发行的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非凡资产管理"—黄金投资2号,于2011年7月15日到期后,收益达到了15.38%。

  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到期的挂钩黄金银行理财产品占据了收益前10名的8个席位,而且收益水平全部达到了8%以上。银行黄金理财产品在2011年成为投资市场最耀眼的明星。

  “当初看黄金价格不断上涨,原本以为黄金理财产品收益也会水涨船高。谁知道我买的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率会那么低!”笔者身边一个理财“小白”田先生如此抱怨道。此刻笔者只能告诉你,下手晚了。当理财“小白”都看见金价涨了的时候,金价已经快跌了。俗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黄金市场经历了十数年的疯狂之后,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收益逐渐下行。统计显示,2012年起售的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数没了之前的牛气,南洋商业银行发行的“金益达V”第2期黄金挂钩保本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为6%,到期后实际收益仅有0.35%。数据显示,收益低于1%的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后21款产品中,19款为2012年后开始销售的产品。

  2011年后,国际金价日趋冷静,黄金价格在震荡中前行。捉摸不定的金价走势,直接导致银行相关理财产品很容易选错边、站错队。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十分痛苦的选择,最终有的银行甚至同时推出两款产品,一款看多黄金价格,另外一款则负责看空,把这个选择题交给了投资人。对于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笔者想说的是,普通投资人如果能够判断出金价走势,还需要买你的银行理财产品吗?

  在扑朔迷离的金价走势面前,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迷失了方向。记者走访多家国有银行发现,挂钩黄金的产品已是寥寥,甚至有的银行已经将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全部下架。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笔者,目前金价走势不明朗,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收益大部分难以达到预期水准,大型银行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正在逐步减少相关产品发行。真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许正逐渐走上销声匿迹之路。

本文中,记者择其“要”者,整理出了这些年一些"坑爹"的银行理财产品,从中可以看出,出现亏损的产品多为挂钩基金、股票、大宗商品等的结构性产品,虽然预期收益率非常高,但是本金和收益均无法保障,它们只适合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

  本刊记者 徐磊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近年来异常火爆,但备受投资者追捧的理财产品也有不靠谱的时候。招行曾经被曝出一款巨亏45%的产品,花旗银行更有创造亏损纪录的产品出现,即便是国有大行发行的产品也“榜上有名”。本文中,记者择其“要”者,整理出了这些年一些"坑爹"的银行理财产品,从中可以看出,出现亏损的产品多为挂钩基金、股票、大宗商品等的结构性产品,虽然预期收益率非常高,但是本金和收益均无法保障,它们只适合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

  银行“温柔杀死你”

  令富豪哀鸿遍野

  汇丰银行和星展银行曾推出的理财产品,令国内众多富豪名人损失惨重。2007年10月到11月,星展银行通过电话推销,为该行储户薛女士购买了18只Accumulator股票合约,最大合约值达4.53亿港币;4只Accumulator外汇合约,最大合约值为400万美元。2008年10月份斩仓后,薛女士的亏损达到了1.75亿港币。

  该产品实际上是一个期权结构产品,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在一个时期内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投资者提供股票,当股价升过现价3%至5%时,合约自行终止,但保证投资者至少一个月的积累股份。但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份。由于此类产品风险极大,在香港市场上又有I kill you later之称,又称“温柔杀死你”。国内富豪圈也是哀鸿遍野,受害者有赖建平、郝婷、金亮、碧桂园女老板、荣智健、中国东航等。

  花旗银行QDII产品

  创56.04%亏损纪录

  花旗银行一款产品创下2011年QDII产品亏损纪录。发行QDII理财产品的大户花旗银行,2011年有105款正在运行的QDII理财产品,其中57款产品收益为正。然而受到欧债危机影响,有一款产品以0.4396元的产品净值,创下2011年累计亏损56.04%的纪录。2011年外资行最差的QDII理财产品被花旗银行的“贝莱德全球基金-新能源基金EUR”收入囊中,该产品2011年11月2日净值为0.4396元,累计亏损56.04%。相比2011年5月3日的0.5862元的产品净值,又跌了25.01%。近年来,其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日本股票和贝莱德世界金融基金(美元)亏损曾超过40%。

  招商银行金葵花8126

  巨亏45%

  有些投资人下血本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但没赚钱,反而令家里“战争”不断。投资人蔡先生曝光2007年购买的“金葵花8126”银行理财巨亏45%。招行的这款产品预计收益是8%-40%。蔡先生称,银行工作人员向其介绍该产品时曾保证,该产品不会有风险,即便有风险的话,也会比银行利息收益高得多。

  蔡先生称,并不富裕的他,当时向朋友借款2万元,才凑够5万元,达到购买“金葵花8126”的最低投资门槛。然而5年过去后,投资该款理财产品一分钱没赚到,还赔了45%本金。为此,蔡先生家里“战争”没断过。

  工行基金股票双重精选

  6年后还亏35%

  工商银行2007年第1期基金股票双重精选人民币理财产品,被称为2013年中资行亏损幅度最大产品。这款预计募集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从2007年11月21日发售至今,竟从未盈利,至今依然浮亏超过35%。

  这款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款银信产品,投资标的是中融信托的“超日太阳股权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过,该信托计划投向的超日太阳,却陷入资金链紧张、董事长携款“跑路”的传闻中。该产品在工商银行的内部评测中,被定位为进取型(PR4)理财产品,目标客户为成长型、进取型高净值客户,投资顾问为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14年8月18日,该产品净值为0.6484元。

  平安银行

  三款产品集体大溃败

  2007年至2008年,平安银行发行的3款基金优选理财产品集体出现亏损情况。这些产品几经展期后,于2011年8月开放赎回,赎回时产品单位净值分别为0.6996元、0.6639元、0.7746元,分别亏损30.04%、33.61%、22.54%。

  以盈丰0708产品为例,该产品当时号称预期年收益率6%至25%,且上不封顶,在当时极具吸引力。根据产品说明书,投资范围为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和现金类资产。然而,2008年A股市场跌幅高达72%,多数基金损失惨重。在2009年8月到期时,该产品亏损25.27%,投资者的漫漫展期路也随之而来。盈丰0708历经两次展期,但仍然未能扭亏,在2011年到期时,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到30.04%。

  中信银行代客境外理财

  巨亏超50%

  中信银行代客境外理财系列产品全军覆没,最惨一款亏损超50%。以中信银行代客境外理财2号产品为例,该产品2007年9月发行,期限为3年,分为人民币和美元两种。人民币产品认购起点金额为5万元,美元产品认购起点为5000美元,计划于2010年9月20日到期清算。但产品9月20日到期公告的资料显示,代客境外理财2号产品以人民币净值算,只有0.6467元,亏损幅度达35.4%。

  产品到期前,中信银行表示,投资者可以选择在2010年8月25日至9月16日清算之前,到购买产品的分行办理展期。可是,一年多过去后,该产品损失反而进一步加剧。根据中信银行最新公告显示,2012年2月7日该理财产品的人民币参考净值为0.5461元,若投资者仍持有该产品,亏损达45.39%,即每5万元损失22695元。

  渣打银行QDII美林产品

  亏损超四成

  渣打银行一款QDII理财产品,5年投10万元亏损50%。QDII美林“聚焦亚洲”理财产品是渣打银行2007年12月发售的一款非保本浮动型产品,委托起始资金1万美元,预期收益率在-8.50%至44.00%之间。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2月3日,其净值为59.91美元,这意味着该产品已亏损近41%,远远超出产品预期的亏损幅度。

  据介绍,这款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而2007年发行的投资标的挂钩股票、基金、指数等,被业界称为生不逢时,恰逢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因此这一产品从一“出生”就注定是难以扭转的败局。

  农行境外宝金砖四国

  延期4年还亏37.8%

  农行金砖四国股票基金延期4年,投资者至今仍未解套。金砖四国股票基金为基金产品,在初始投资日按比例直接投资于4只基金,即荷银中国股票基金40%、荷银印度股票基金20%、荷银巴西股票基金20%、荷银俄罗斯股票基金20%。2007年底的公告还显示,境内居民投资金额起点为个人8万元人民币或1万美元,境内公司机构为等值50万元人民币。当时该产品承诺的最长期限为3年,且发行1年后,每周开放赎回,无赎回费。经过一系列的管理人换手后,2010年10月20日,农行公告称,在金砖四国股票基金到期日前,向投资者提供产品延期的投资机会。该产品当天的人民币产品净值为0.7918元,依然还是被套状态。据了解,2014年8月21日,该产品净值仅为0.6220元,累计亏损为37.8%。

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

  从备受追捧到坠入深渊

  在花样繁多的理财工具中,首先普遍被大众知晓的,便是银行理财产品。在2007年、2008年,在投资者的眼里,银行理财产品以激进型为主,虽然风险较大,但是它的高收益深受投资者喜爱。时过境迁,近几年来,受股市的大动荡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向有所改变了,从之前的备受投资者追捧,到现在的如入深渊,投资者由激进路线改走保守路线了。

  本刊记者 李彩凤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不断扩充,但及时披露信息的却甚少,尤其是高收益高风险中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度报告(201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16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其中不足35%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披露了实际收益。另外,今年上半年共有82450款理财产品进行了兑付,未达到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的理财产品,都是结构性产品。其中有31款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平均每款亏了本金的9.41%,这31款产品绝大部分是结构性产品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就今年8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就有7款结构性产品没有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要知道像结构性理财产品这样的高收益产品在头几年是非常受欢迎的银行理财产品。

  股票、指数挂钩型产品曾经备受追捧

  从2006年开始,股市出现一轮大牛市,同时,CPI也持续走高,投资者的理财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旺盛。保本型理财产品虽然风险低,但收益也低,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对财富增值的欲望。不少尝到了股市高回报滋味的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比以往有所提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也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推出高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挂钩股票、指数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其比例大大超过稳定收益型理财产品。

  据悉,当时这类高风险高收益产品预期收益率最少也在30%以上,各大商业银行都将此类产品作为吸引客户的法宝,市场销售好一片火热。据媒体当时报道,各银行推出的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与股票、股指或商品指数挂钩的产品。譬如,2007年6月6日,交通银行正式推出“得利宝.QDII——澳视群雄”理财产品,既可享受H股长期看好带来的股市收益,更可获得澳大利亚元预期升值带来的汇率收益,最高收益达到了30%。而且早前交行推出的首款指数挂钩型QDII产品,自发售之日起两周内,5亿元的预售额度也是销售一空,超过了预售额度的145%。

  高收益高风险 

  年投资10万收益不足40元

  那时,股市牛了、基金正火、央行加息,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加速推出了各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也屡创新高。然而,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这是投资市场恒久不变的道理。在2007年股市大好的情况下,浦发汇理财F2产品年投资10万元收益不足40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资料显示,按照合同约定,浦发汇理财F2产品金额10万元,期限一年,不能提前赎回,预计年收益为0%-16%,收益支付日为2007年12月28日。但根据银行公示,该产品实际收益率仅0.0396%。这意味着一年投资10万元,只能获得39.6元的收益,连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都没赶上。尽管在2007年股市大涨时代,收益为零,让人匪夷所思,遭到投资者普遍质疑,但是浦发银行客服人员解释,F2产品按照公式计算,实际差值为零,这一年当中央行几次调息,因此有了利息方面的收益。

  查询头几年的资料,和F2产品一样闹得沸沸扬扬的“零收益”产品,单单2008年3月份就有6款,分别有星展银行 “3个月利率挂钩人民币保本投资产品”、宁波银行“2007年第三期汇通理财产品人民币12个月期港股挂钩”以及浦发银行的“‘汇理财’外汇理财2007年第三期F4计划”、“‘汇理财’外汇理财2007年第三期F2计划”、“‘汇理财’2007年第8期G2计划 (人民币)”、“‘汇理财’2007年第8期G1计划(人民币)”。

  中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开始唱主角

  随着股市的动荡来临,以及“零收益”、“负收益”、“腰斩清盘”,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遭遇的寒流一波比一波来得凶猛。伤透心的投资者,实在无力纠缠于这上面,纷纷转投了中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原本购买相对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都是一些老年人,一时间很多中青年人也斥资加入了这个队伍。

  资金从股市和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上转移到中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寻求避险,让中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开始唱起了主角。在选择理财产品上,把“稳健”当做了先决条件,很多中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一经推出后,很容易就能售空。比如,建行“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每期数亿元的发售规模,分发到各分行,一般当天即售罄。一些预期收益较高的稳定型短期理财产品,有时根本到不了普通投资者手里,就被大额客户几笔大单买走。

  在采访中,冯先生也向《投资与理财》记者表示:“高风险的产品我也买过,曾经受过益,但是现在市场情形不一样了,我只是个普通的打工者,挣的工资不是很多,所以说还是稳重理财,保收保入更好一些。”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通过调整,一些高风险产品也悄然出局了。

  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

  占据半壁江山

  除了投资者倾向中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很多银行对高风险产品也表现出了回避的态度,包括理财经理向投资者介绍理财产品时,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夸大收益,而是注意规避风险了,产品风险大的,他们一般也不会向投资者推荐。即便是需要介绍,也会先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并且再三强调理财产品的风险。而在另一边,银行正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稳健型理财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

  根据腾讯理财产品超市的数据可以看出,现在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少了,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则越来越多。2014年截至目前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的3023款,占比7.27%;保本浮动的8759款,占比21.08%;非保本浮动的26604款,占比超过了总量的一半,达到64.01%,同时也超过了2012年的19230款。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的产品占比逐年增加。

  据悉,这一方面是由于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将“资产池”中资产多样化,有利于稀释监管风险以及提高产品收益。

  此外,从投资方向来看,除了综合类之外,主要是在债券货币市场类和结构性产品上;从投资期限来看,主要集中在1-3个月,2014年发行的产品中,投资期限为1-3个月的占了44.34%,接近去年全年的48.64%,其次是6-12个月的占据25.75%。

银行理财产品六大陷阱

  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也是存在缺陷的,甚至有些是挖好的陷阱,就等着你来跳。理财专家表示,对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每个投资者都了解,购买时仍需擦亮眼睛。

  本刊记者 孙晓宇

  从去年开始,由各类“宝宝”发起的互联网金融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一般以年化收益率超过6%,获得广大投资人青睐。“宝宝”们在顺利获得市场的同时,分流了一般银行存款,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抬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揽储。然而,春节过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降,而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却呈“逆袭”姿态。

  据报道,不少投资者又从互联网金融转战到银行理财,使得最近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往往有“秒杀”现象。

  但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就可靠吗?投哪王调查报告显示,72%的受访者表示,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销售误导。

  百姓信赖的银行卖的理财产品也有很多陷阱,投资者在购买时也要小心提防。

  宣传语上的预期收益率

  不是真实收益率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习惯随意标示预期收益率,而我们就会误认为真的能拿到这么多的收益。事实上,没达到宣传所说收益,银行是不会负责任的,那只是宣传语,并不是承诺。

  如果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上市公司股票、开放式基金及可分离债券中所含有的权证等高风险市场的产品,收益率根本无法预测,更无法做出收益承诺,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盲目购买后,很有可能面临亏损。

  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超出预期的收益部分会全额被产品管理人收取,作为产品费率。

  虽然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费率存在差异,但除了极少数收益上不封顶的理财产品之外,一般理财产品的收益决不会超过银行给出的参考收益。

  收益率≠年化收益率

  很多理财产品在说明书中会故意模糊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区别,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钱数真的差很多。

  理财经理为了完成任务,不会把这个问题给你讲清楚的,你糊里糊涂买完了,他好交差。

  收益率指合同到期后,本金的收益水平。例如10万元本金,5%收益率,理财期限是30天,则30天后的收益为100000*5%=5000(元)。

  而年化收益率,指一年365天到期后的收益,则10万元本金、年化5%、理财30天后的收益率为(5%/365)*30*100000=410.96(元)。

  5000元和410元是不是相差非常之大?购买前,亲们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是收益率,还是年化收益率,千万不能听银行推销人员的一面之词。

  销售前后银行态度不一样

  银行也是要盈利的,理财经理都是靠卖理财产品完成任务,所以,态度前后差别很大。很多投资者陷入与银行的纠纷时,其实是处于弱势状态,而众多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银行一副冷冰冰的样子,高高在,上毫无人情,完全没有顾及投资者的情绪。亲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吃一堑长一智吧,只能是自己多学习理财知识,以后不再被他们忽悠了。

  姐妹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将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仔细咨询理财经理,看清楚相关合同,弄清楚自己的产品是否100%保本,风险在哪,最坏的情况可能亏损多少等基本问题。其次才是比较收益率,切忌稀里糊涂,就被银行理财经理吹嘘的高收益率所诱导。

  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不规范

  一些商业银行盲目进入金融信托领域,在未获法律授权的情况下,经营金融信托产品,其行为难以得到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还不完善,投资者本身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商业银行又未能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原则,设计理财产品,导致很多纠纷发生。

  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购买理财产品,很难对产品的缺陷或合理性做出专业正确的判断,而理财经理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夸大收益,隐藏风险,更容易使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的投资者盲目购买。

  产品宣传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到位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统计指标、统计方式、有关报表的编制,以及相关信息和报表报告的披露等,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行规定。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对上述情况的披露作出完善的规定,投资者只能从银行网站上获取定期的产品净值信息,而对于产品的具体运作、净值变化的说明、近期的风险因素等都没有获知渠道。

  一些商业银行在运用理财资金之初,未明确向投资者说明和披露从事哪方面的投资、遵循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施行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措施等重大信息,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也未能很好地向投资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重要信息,这实际上是盗用银行信用为理财产品服务,从而模糊理财产品和其他储蓄产品的区别。

  存续期内,

  投资者不能提前终止理财,

  银行却有权提前终止

  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事项,向投资者支付全额本金和固定收益,但投资者并不是完全无条件地获得固定收益,而监管层规定银行不能无条件地承诺固定收益,以防银行高息揽储。因而,在固定收益产品中,合约中规定银行在特定时间或特定条件下拥有提前终止产品的权利,而投资者并不享有,也就是说没到期之前,我们是不能把钱取出来的。我们作为投资者,主要关注产品的提前终止风险,但这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

  一家银行同期的理财产品往往会有好几个,在资金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产品时间长的,收益率相对较高。不必为了多0.1%的收益率,而将自己的资金锁定太久,这样会造成我们的现金流风险。一般而言,每季度末是银行资金最紧缺的时期,在距季末15天左右,各家银行的短期产品收益率会急剧飙升,比平日产品高出一些。因此,投资者不妨在季初买一些短期的理财产品,并确保资金在临近季度末时会解冻,可以捕捉这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 作者:投资与理财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