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看待旅游逆差
日前,关于我国千亿元的旅游贸易“剪刀差”引发关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国庆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有望创下4.8亿人次、2700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而出境游增幅将大幅超过入境游增长。201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已成定局。旅游市场的消费能力自然不容小觑,如此大的旅游贸易逆差却也值得思考。
再来看看另一组数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总计6231.38万人次,同比下降2.8%;而出境旅游人数5410万人次,同比增长18.7%,上半年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超过450亿美元。
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出境游人数少于入境游人数,但出境游消费金额却比入境游收入金额多出许多。此外,出入境人数的同比增长数据表明,出境游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入境游则呈现下滑走势。
如今,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成为不少人的愿景。有充足的假期,有充裕的资金,收拾好行李去开眼看世界就成为不少人的不二之选,出境游人数上升也合情合理。诚然,出境游和入境游本身就是两个不能相互替代的市场,毕竟,想要看埃菲尔铁塔只能去法国,想要看长城只能来中国。但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繁多的旅游景点,却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形成相对较低的旅游收入,这值得国内旅游市场反思。
为什么出境游人数比入境游人数少,却带来超过450亿元的旅游贸易逆差?出境游游客并非人人都是“土豪”,巨大的旅游贸易逆差反映出内外有别的消费习惯,也反映了出境游游客强烈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国内游客在国外疯狂扫货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被国外商家认为是“金主”。许多出境游游客的大部分消费用于购物,尤其那些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外的名牌包、手表、衣服更是备受青睐。2013年,我国出境游游客人均花费1368美元,是当年入境外国游客在中国花费的3倍。有购物需求,却要到国外才能尽情释放这种需求,如果能适当地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这种购物需求也许在国内就能释放,而不必千里迢迢出境花钱。另外,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也应检讨为何我们的市场没能激活境外游客的消费欲,这当然与国外游客的消费习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国内旅游市场缺乏更充分、更富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为什么来华旅游的人越来越少,而国内游客越来越多地选择出境游?这几年,国内游客出境旅游频频被爆出不文明行为,尽管有些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但不文明的标签也使得中国形象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国外游客选择国内旅游市场的意向。另一方面,国内游客并非已看遍祖国风光,却纷纷选择出境旅游,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国内旅游市场存在自身缺陷,旅游环境和市场秩序不尽如人意,市场吸引力不足。
以今年的“十一”假期为例,黄金周还没到,一些知名景点纷纷宣布涨价。逢重大节日涨价,成了我国旅游市场一道特殊的“风景”。当然,景区若能在涨价的同时做好规划和服务,让游客玩得舒心畅快,也不会招来太多抱怨。但事实却是游客怨就怨在一些景区只知提升门票价格却不知提升服务品质。每逢黄金周,游客出游看的最多的风景不是恢宏的名山大川,不是秀雅的亭台楼阁,而是拥挤的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有个长假可以休息,花了更多门票钱,不但没看到更好的风景,反而被挤在人群里受罪,想想这样的旅游体验,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舍近求远”选择出境游了。
此外,我国旅游市场混乱的秩序恐怕也吓跑了不少游客。北京常年活跃着一些发往长城等景点的黑车,一些地方宰客现象严重,几个菜要价几千元屡见不鲜。如此陷阱重重的市场,难以留住入境游的“回头客”,也只会把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推”到国外。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讨论旅游贸易逆差的影响,不如加强国内旅游市场的自身修养。日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也对品质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千亿元的旅游贸易逆差表明国民有强烈的旅游消费需求,而国内旅游市场要想在这样的需求中占有一席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做好提升旅游品质的文章,制定合理的票价,做好景区规划设计,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用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此外,充分调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积极性,提供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更具内涵和价值的旅游品牌,形成完整成熟的旅游产业链,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消费,才能创造更大的旅游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