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是指一個人由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各種異常心理過程、異常人格特征的異常行為方式,是一個人表現為沒有能力按照社會認可的適宜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的后果對本人和社會都是不適應的。
心理障礙的症狀表現:人類精神活動是有機的、協調的、統一的。從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應,是一系列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活動。精神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識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變化均可表現為精神活動障礙,即精神活動的各個方面互不協調或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均可表現為精神異常。最常見的精神活動障礙為焦慮、恐怖、幻覺、妄想、興奮、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礙及不能適應社會環境等。
心理障礙與精神病的區別
心理障礙幾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戀、落榜、人際關系沖突造成的情緒波動、失調,一段時間內不良心境造成的興趣減退、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性格偏離等等,這些由於現實問題所引起的情緒障礙,成為心理障礙。像這些問題大多數人往往自我調節或求助父母、親朋、老師等幫助來調節,假如通過這些調節方法仍無效果時,就需要找心理咨詢醫生尋求幫助。
此外,心理咨詢也適用於神經症,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經衰弱以及人格問題等,還適用於心理生理障礙(即心身疾病)、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礙、兒童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各種智力發育異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率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征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性環境因素等。許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絕大多數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
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屬應和精神科醫生積極配合,及早到醫院治療。
還有不少人總愛用嘲笑的口吻說別人:“你有神經病”。其實,神經病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器質性病變,這些病變往往有明顯疼痛、麻木、感覺喪事、癱瘓等症狀或/和神經系統定位的體征,並可以通過醫療儀器如腦CT、MRI等找到病變的位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腦炎、腦膜炎、腦囊虫症、腦出血、腦梗塞、癲癇、腦腫瘤、重症肌無力等。患者應去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尋求診治。
判斷有否心理障礙常用下述方法:
1、比較:只是一經驗作為標准,有兩個方面的經驗:一是個體自己的主觀經驗,二是觀察者的經驗。
個體自己可以感到不同於以往,如體驗到情緒低落、不高興或壓抑,並且感到痛苦,因而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
觀察者根據自身的經驗觀察到患者的行為不同於以往,亦可以認為是異常。這種判別方法往往會受到觀察者本人的經驗、知識水平、觀察角度和情感傾向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心理活動性質的改變:如果觀察到患者的心理活動有明顯的質的改變,如出現幻覺、妄想、明顯的語言紊亂或行為異常,則提示是心理障礙。
3、社會適應標准:因人的行為與環境是相互協調、相互一致的。因此心理正常的人總是能夠調整自身的需要、動機、情感和願望,以適應社會准則、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社會要求。在正常情況下,個體的行為能適應環境,並參與改造環境﹔他的行為應符合社會准則,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因此。人的行為總是與環境協調一致的。如果個體出現了社會適應不良,則反映他的心理活動可能異常。但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能力受時間、地點、文化、風俗等因素的影響,故社會適應標准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4、統計學標准:統計學標准認為,人們的心理測量結果通常呈正態分布,居中的大部分人屬於心理正常范圍,兩端這都被視為“異常”。因此,確定一個人心理正常與否,要看其偏離正常人心理特征的平均水平程度。也就是說,一種心理活動再同等條件下若為大多數人所具有屬於正常﹔若背離了大多數人的一般水平就是異常。人們已經設計出不同的心理測量技術測定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據某一個體的測量結果與正常人群測量結果的比對可以區分出正常、異常胡臨界狀態,如智商:低於70定為異常﹔70~90定為臨界狀態﹔90以上為正常。另外,臨床是用的一些量表也利用類似的原理設計的,其結果可以供臨床參考。
5、症狀與病因學標准:症狀與病因學標准時將心理障礙當做軀體疾病來看待。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得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一句,便認為此人有心理障礙或淨勝疾病。如藥物中毒性心理障礙,可依是否存在某種藥物作為判斷依據。此時物理、化學檢查和心理生理測定等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