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读国学经典

原标题:我们如何读国学经典

□ 谢谦

当下国学热,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学”产生好奇心乃至兴趣。国学即中国传统之学,前现代本土固有的学术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现代中国人,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道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与民族认同,当然很有意义。但如何读国学经典,尤其对非文史哲专业出身的普通读者而言,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谓“国学”不是一个学科,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其书汗牛充栋,按照传统图书分类,有经、史、子、集四大类。按照现代学科分类,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史学乃至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几乎无所不包。能称为经典者,如“五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等,在古代是精英之学,在现代则是专家之学,不是老少咸宜的普及读物。前些年我参加任职的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创新人才面试,有位学生说他高中读过《资治通鉴》,问他: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煌煌20册,你有时间有精力通读一过吗?原来他读的是白话版《资治通鉴故事选》。事实上,无论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士,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大多数人可能很难有精力有时间去阅读国学经典。动辄把古人书冠以“国学经典”之名,比如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等古代童蒙读物小学教材说成什么“国学经典”,很贻笑大方。


国学经典或者古人书,对现代普通读者而言,至少有两重障碍,语言文字障碍与历史知识障碍。古今社会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即使没有文字障碍的童蒙读物,今人也很容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曾有位研究生说《弟子规》要求“亲有病,药先尝”,岂有此理?我说须知古人吃中药不是西药中成药,尝尝温度合适否,口感如何,表示对父母的关心,现在父母如果睡不好觉,吃安眠药,难道你也要先尝尝?再如《三字经》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不了解古代儒家对人性的界定,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超越禽兽者,在人与生俱来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就不理解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至于儒家经典《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谓“明德”?《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何谓“性”?等等,字都认得,但其意义意蕴,先哲先贤的人文智慧,却可能不得要领。

所以我认为,即使要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来建构现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知识,最好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在小学中学的不同阶段,选择国学经典中的精华片段,老师导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媒体也不失为普及国学知识的平台,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国学经典中的人文智慧介绍给普通读者。但这都只能算是了解国学经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典阅读。如果本人文言功底较好,对国学经典有特殊兴趣爱好,想做深度阅读,也应该找有现代学者注释与解读的版本,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

  • 作者:成都日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