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由某部委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征文评选中,评委张贺看了580篇文章后,得出一个结论,所有文章都假:写假事、抒假情、发假议论,缺乏真情实感,张贺认为,这与语文教科书中本身充斥着虚假空洞的文章密不可分。
几年前,一研究团体的报告就指出,目前全国使用最广的小学语言教材,多篇文章内容失实及出现常识性错误,存在“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实”。其中“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一文纯属虚构。与此同时,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卖脱销。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被家长学者热捧,重印卖断货、网上售价翻十倍……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尽管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大都强调阅读写作能力,但许多人认为,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并未全落到实处。有专家指出,一些教师上课只用很少的篇幅进行读写学习,而大讲特讲作为重点的课文思想价值,使语文课成了德育课、政治课,丢掉了原有的“语文味”。但这仅仅是老师的原因吗?空洞说教、刻意拔高、灌输成人化的价值观,我们的教材似乎添加了过多的美化与加工,使得学生必须遵循教育者的假想方向、道德观乃至标准答案思考,甚至于教育者不惜为了“崇高形象”而造假。不客气地说,语文课本的问题,不仅仅是用道德“绑架”了孩子,而是很多观念、价值已经不合时宜,缺失一个现代社会所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比如,我们的道德教育,片面地宣扬孝顺、节俭、谦让、服从的道德,而漠视独立、权利这样的现代价值观念,使现代人格存在传统与现代失衡的现象。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就不算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而是有更多臣民色彩。当然,小马飞刀承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名人轶事、好人好事勉励学生不断向善向上,出发点固然很好。然而,为此而忽略真实性,有意塑造出“一张张脸谱”,这违背了教人求善求真的教育初衷。如果美德的教育是建立在谎言之上,又叫孩子们长大以后如何去相信美德?
孩子们起早摸黑上学,获得的知识却可能只是一块注水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不光疲于应付考试,而且连所学的知识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教育难道还不值得引起反思和警醒!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