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我的好友、资深媒体人朱学东先生。
一来,我的许多同学的孩子都在上大学,总会有各种问题相询于我。二来,我这些年与高校的交道也多。我对于教育问题也多有关切。所以,张鸣的这本书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看看,张鸣笔下的学校,与我通过断续琐碎的信息而组接、勾勒的高校图景,是否相合。我对青年朋友的建议,是否合适。
翻完《跟着张鸣上大学》这本书,我要说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张鸣对于高校的描述,与我的认知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高校现状,就是真实的存在。而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法,也是相似的。
我的大学时代,1980年代后期,那时的教学条件、教育水平、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远比现在粗浅感性。但那时的学校的主导,是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而非今天的即时功利主义。那时,老师的水平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但却真诚地想把他们所理解的学识教给你,真正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那时的学校教育,在我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我打开了对新世界的思维钥匙,至今犹享余荫。
今天的大学教育,忽视了教育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渐渐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张鸣笔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场。今天社会上肮脏黑暗的现象,在高校里以自己的形式呈现。
当前,一些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渗透高校。许多大学被诟病为一个逐利的公司,大学教育也有窄化为职业培训教育之势。有些大学,对适应工作技能的培养,压倒了在更高层次上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的则无论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中,还是在同学师生关系间,充满了明规则、潜规则的暗示。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独善其身。
当年,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院设立的“没有学问者不得入内”的碑文,早已被耻笑并当作历史的垃圾扔向了爪哇国。
学生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社会存在,无法逃脱。他们将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4年、6年,甚至更长。这一段时光留下的印记,将内化为文化基因渗入其骨血,影响其一辈子的内质与走向。
大学生如何面对挑战,不放弃自己,不随波逐流?如果没有人指导,靠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很多弯路。这也是我的许多朋友与我讨论如何指导孩子们过好青春时光的初衷所在。
现在,每个高校、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都设有辅导员,但真正给学生们人生指导的辅导员并不常见,倒是常遇充满官气的辅导员。张鸣这本书,很好地承担了辅导员应该承担而事实上未能尽到的责任—第一,告诉年轻的大学生大学的真相;第二,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给自己打气鼓劲。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养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关键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如何不随波逐流,不自我放弃,而自我涵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尊严的人?在不顺意的环境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应对各方面的挑战?这更要紧。
张鸣在书中给出了诸多途径。如,学会读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事做人,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就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具有实操性。
如,书中谈到与人相处。“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他们需要学会平等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同学之间的感情最是真诚,没有功利,在后来的岁月里,依然需要珍惜”。
如,“大学时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生理和心理需要双重释放。该谈恋爱谈恋爱,该读书就读书,做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这才是大学生活应该有的。”“还有一个非常要义,就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带着眼睛带着心去行走,对于社会的理解会更深”。
正如书里所描述,“现在的高校并非净土,高校也是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地方。大学生可以把高校里的经历当作一种社会历练。当然,大学生心里要有定见。而这定见,就是不放弃自我,要有尊严。”
“别人堕落,不能成为自己堕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狮壳里,也要养育一颗做道场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跟着张鸣上大学》不仅可成为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必读手册,也可成为大学教师的行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