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诚食派”(微信号:ichengshipai)脱口秀第二期,邀请杜邦营养与健康业务部大中国区总裁李永敬,安利大中华区研究开发与技术法规副总裁陈佳,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教授饶平凡,共同讨论营养与健康——美好生活的永续保障。
“我们的腿很快就不浮肿了,我们的肚皮厚了,肚子小了。我们的皮下渐渐积累起了脂肪,我们的眼神不再暗淡无光了,我们走路时腿不再酸麻了,我们的身体在快速地成长。”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小说《蛙》中描写的一幕,道尽饥饿年代的人们骤然填饱了肚子、补齐了营养之后的欣喜。
而今,吃草根树皮的日子已然结束,饿死人的岁月一去不返。对许多国人而言,早餐加一勺蛋白粉,午后喝一杯纤维茶,晚上吃几粒钙片正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吃饱了肚子的中国人,对于营养与健康的需求史无前例地迸发出来。
“花钱买健康”的人越来越多,营养保健品也越来越多,不断壮大的人群催生了不断壮大的市场,日益丰富的产品满足着日益多样的需求。然而,在营养保健品的两端,一边,是消费者的盲目与怀疑;一边是行业“多、小、散、乱、差”的痼疾。
营养与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永续保障,如何让美好真的美好、让保障真的保障?“诚食派•杜邦脱口秀”第二期,来自企业、媒体和学界的嘉宾们力图做出科学回答。
过剩抑或缺乏,都还是问题
每次回天津老家,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李永敬都会感觉“触目惊心”。
“上次去的时候还好好的邻居和亲戚,这次去就瘫在床上了。”让这位资深食品专家尤为感慨的是,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正是“吃出来”的问题。
让李永敬“触目惊心”的一幕,代表着中国人营养失衡的一极——营养过剩。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吃出来的慢性疾病已然取代营养不良,成为威胁健康的头号疾病类型。
新近公布的国家卫计委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监测数据显示,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对城市居民造成的威胁愈发严重。以超重肥胖率为例,与1992-2002这十年间相比,当下中国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增幅分别为29%和75%,成年居民的超重率由2002年的28.1%增加到32.4%,肥胖率由9.8%增加到13.2%。
“3个成人中有一个超重,4个成人里有一个高血压,13个成人里有一个糖尿病”,这正成为国人营养过剩形象且真实的写照。
营养过剩之外,另一极是营养缺乏。“从热量摄取来说,中国在1980年代初就跨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2300大卡的最低人均日食热值水平,但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而言,我国的情况仍不是特别理想。”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前任主席、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教授饶平凡说。
事实上,国人营养缺乏的问题远未得到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在2006年指出,以被公认为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和健康问题的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为例,全国大约有40%到60%的6-24月龄儿童缺铁,从而影响智力发育,约有12%的严重缺铁性贫血儿童因免疫力低下而经常患病、成长不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因缺铁性贫血而造成的疾病负担位列全球第二位。目前,我国育龄妇女、孕妇的贫血患病率仍分别高达15%和16.9%。
营养缺乏的问题远不止此。国家卫计委的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钙、锌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85%的人存在硫胺素和核黄素摄入不足的风险,钙的平均摄入量为10.6毫克,仅达到推荐摄入量的52%。
饥饿的记忆已经远去,但另一种形式的“隐性饥饿”仍未消除。来自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处于营养素摄入不足或曰营养失衡的“隐性饥饿”状态下的人数已高达全球总人口的1/3。
无人会否认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是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求助于营养保健品。然而,或盲目迷信,或拒之千里,人们对营养保健品的认知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补什么?怎么补?
2014年6月,中国营养学会在上海发布了“2013版中国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DRIs)”新版。这是继2000年以来,时隔14年中国营养学会对DRIs的全新修订。此次修订的突出变化之一,是充实了有关营养素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
安利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参与支持了新版DRIs。在安利大中华区研究开发与技术法规副总裁陈佳博士看来,第一代的DRIs针对营养缺乏,第二代针对营养过剩,现在的第三代则聚焦于营养素的量的平衡,如何才能预防心脏病、糖尿病这些慢性病,以对公众的健康更为有利。
如何对健康更有利?在诸多业界专家看来,普通消费者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早期的营养缺乏是囿于物质条件,现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因为对营养的知识所知甚少。”饶平凡说,“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陈佳认为,科技带来了益处,食品工业让食物变得更有愉悦感、保质期更长、更方便食用、保存,但是也损失了一些大自然食物本身带有的营养素。“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又要快,又要好,有时两者不能兼得,借由补充剂来实现营养的平衡就尤为必要。”
饶平凡举例说,比如容易感冒、容易疲劳的人群,试试维生素肯定有好处,“但没有这个知识的人一般不会去联想。”
再比如城市人节奏快,容易着急上火,嘴上起泡,为什么嘴起泡?“那肯定是B族维生素少了,所以这一部分人也要补充。”李永敬说,而对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这样的运动的人而言,适当补充钙等营养素也尤有必要。“因为熬夜等原因血脂高了、胆固醇高了,多吃一点鱼油、欧米伽3,也是可以的。”
相比不知道吃什么、补什么,另一个极端亦让人担忧。2013年,歌手凯蒂•佩芮(Kate Perry)在推特上贴了张照片,照片中她举着三个上面贴着“早餐”、“午餐”等字样的透明塑料袋,里面装着足以引发密集恐惧症的各色药片,她写,这些补充剂和维生素是我的一切。这曾在美国掀起一阵全民对营养保健品的反思。
中国也不例外。即在2014年初,一则《独居老人花20万购保健品,辞世后留半屋保健品》的新闻曾让舆论一时哗然。这显然不是孤例,“老年人迷信保健品能降血糖”、“被保健品讲座洗脑而不再吃药”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首先,保健品是属于食品范畴而不是药品,所以一个人一旦生病了,要去看医生,保健品就不再是你的需要了。” 在陈佳看来,国人尤其需要廓清的是对营养保健品的科学认知,保健品只能帮助预防某种疾病,或者降低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
其次,作为保健品之一种的膳食补充剂,比如维他命、矿物质、蛋白质、纤维等,也不应是食物的替代品。“应该是Food first(膳食为先)。我们的理念首先是以均衡的膳食为基础,然后再根据你个人的情况有目的的适当补充。”陈佳博士说。
而功能性的保健品,比如旨在提高免疫力、提高记忆力、降血糖、降血脂的,都需要经过国家药监部门的一系列测试才能上市。“既然是功能性的,就有适于和不适于的人群。”陈佳说,因此,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既要看清是否有“蓝帽子”(国家食药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又要判断自己是不是适合的人群和该食用的剂量。
在李永敬看来,科学的营养知识本来应是人们必备的生存武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我们中小学没有告诉大家关于营养的必须知识,我们的奥数特别好,全世界考试经常第一,但却不知道怎么科学地吃什么东西,这是我们的悲哀。”
企业有责,公众亦有责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巴西长的一颗樱桃,里面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最终变成一款膳食补充产品维生素C的主要成分,中间要经历多少次检查?安利的答案是6000多次。之所以如此,“就是保证这颗樱桃没有被变化,前面是好的,不能到后面加工的时候变了,这样安全性就不能保证了。” 安利大中华区研究开发与技术法规副总裁陈佳博士说。
在营养保健品行业“多、小、散、乱、差”的当下,这家食品补充剂和营养品行业的巨擘坚持从种子到成品,从干净到安全再到有效,一路都有质量保证。
“保健品针对的受众群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人群,所以安全性要重要于有效性。一个健康的人,你不能让他吃了保健品反而有什么问题。”陈佳说。
饶平凡特别提醒,“越野鸡的企业讲起自己功效的时候,讲得越满,稍微严肃的企业他都会按照法律法规守得很严,作为消费者,不要只是听大声的,而是要综合甄别。”
负责任的企业都会在安全性上做很多文章,更不会吝啬在科研上的投入。以杜邦为例,作为一家运营了210多年的老牌科技公司,近年来,其不断加大在营养、健康、农业方面的投入。利用科技优势,研发更多跟健康有关的原料提供给合作伙伴,成为这家B2B公司的重头戏。据李永敬介绍,2012年,杜邦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达20亿美元,其中,65%都是用于食品、营养方面。
“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查出来的。”中国有3-4亿人从事着与食品有关的工作,“你可以想象,某个人如果不高兴的话,后患很大。”李永敬说,所以,管理上的追溯系统和强调幸福的企业文化成为杜邦的标配。
参加“诚食派”的所有专家和企业界人士都认为,向公众普及科学、有效的营养知识很重要,也是食品企业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然而,如何科普却是一个让业界颇为头疼的话题。
“一般科学的表述方式,最后都输给乱讲的,消费者看了半天还不明白讲什么意思。”饶平凡如是概括当下营养知识科普的现状。
一批先行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改变这一现状。李永敬介绍,杜邦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乳酸菌分会联合进行针对儿童和社区的科普,并与媒体主动沟通,“只有提高了老百姓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才能提高食品安全、食品健康的水平。”
安利纽崔莱健康行,结合当地生活方式,让公众觉得科学不再这么遥远,“大企业,应该有这个责任去沟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陈佳说,“首先是食品,然后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想要传递的理念。”
“诚食派”专家们也呼吁,普通消费者也应该主动积极去掌握这些知识。
“营养与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事情,非常值得花点时间来观察、体验。”饶平凡说,“为什么可以给伪劣的产品很多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只是听概念,但是没有拿自己身体真正去体验。”
李永敬建议消费者抽时间读一下营养有关的书籍,要用自己的脑袋而不是盲从网络传言。
“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完全可以去网上看他们的文献,乱来的人不做文献、不做科研的。”李永敬说,“用自己的科学知识辨别,进而帮助身边的人,这是可以做到的,也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看往期脱口秀精彩对话,欢迎关注“诚食派”官方微信号:ichengshi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