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祝梅 通讯员 王寅锋 厉宝仙
本报讯 近日,农业部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推进马铃薯成为小麦、玉米、水稻后的第四大主粮。作为一种适应性广、产量高、营养丰富的经济作物,近年来我省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去年的播种面积突破90万亩。
从全国范围来看,内蒙古和山东等北方地区仍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地,地处江南的浙江省如何发展马铃薯产业?从蔬菜到口粮,马铃薯在浙江的华丽转身,又有哪些优势?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套种土豆又增收
“腊八”起,浙江迎来了入冬以来久违的一次降水,在兰溪马涧镇丁埠头村,48岁的村民周福阳等这场雨也很久了。
“这场雨过后,我就准备覆盖地膜了。”这是周福阳种马铃薯的第四个年头。在这之前,他的田地里,6月底到7月初种一季莲子,9月10日到20日前后再种一季兰溪小萝卜,剩余时间空置在那里。全年亩产值大概有6000来块。后来,在兰溪农作物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建议下,12月下旬到1月中旬,他开始播种春马铃薯,冬闲田被利用起来后,亩产值也突破了万元大关。
万元产值的背后,不光是一季春马铃薯的收益。周福阳告诉我,春马铃薯的收获时间约在4月中下旬,最近几年的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斤一块四到一块五左右,按平均2500斤的亩产量来算,增值在3000元左右。与北方不同,南方马铃薯的生长周期较短,一般会施两次肥,再加上马铃薯的根茎会直接留在田里,翻耕过后,也直接成为接茬的那季莲子的肥料。
“开始种马铃薯之后,田里的莲子个头大了不少。”周福阳说,现在,他的田地里,每亩莲子的产量达到1500多斤,比之前多了近300斤。去年,他有150多亩土地里都采用了这种春马铃薯—莲子—小萝卜的轮作模式。在兰溪,梅江、横溪、马涧这些北部镇乡结合各自的生产特点,发展出了和水稻、鲜食大豆、秋马铃薯等作物组合的各类种植模式。
在村里,周福阳流转的土地已经超过500亩,剩下的田地,除了部分地势较低的、不适合种植马铃薯之外,要想再扩大面积,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和时间。“现在这些田地,要雇20多个人才能忙得过来,”他说,村里的劳力成本已经不算贵了,可现在的面积,光这轮播种都忙了1个月,春马铃薯的高价也就稳定十几天,再晚播种就赶不上好的上市日期了。
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迫在眉睫。这次播种,周福阳也专门辟出了近5亩地,试用金华农机院引进改良的机器。“土地翻耕后,这套机器可以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覆土盖膜、开沟等一系列工作,收获期也能使用。”兰溪农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黄洪明说,机器播种还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该机器一小时内就能完成1亩半到2亩土地的播种,将大大节省劳力时间和成本。
抢占市场黄金期
“浙江种马铃薯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说出这句话的金康德,是诸暨毛家园马铃薯合作社的负责人。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做马铃薯的全国贩销,市面上的马铃薯产自哪里、价格多少,都摸得一清二楚,“每年4月下旬到5月初,南方马铃薯已经落市,而北方马铃薯则因为长时间贮藏可能会发芽,市场上没有品质好的土豆,南方发展马铃薯产业要抓住这段市场空白期。”
2013年下半年,金康德开始尝试自己种植马铃薯。“土豆最怕高温高湿,也怕冻,但是不怕冷,北方的种薯在南方生长,属性、口感都不会差。”第一回,他就种了110多亩——2014年5月5日,经省农业吉尼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现场测产,诸暨市毛家园春马铃薯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2798.41公斤,最高亩产3216.64公斤,创全省农业吉尼斯马铃薯百亩方平均亩产和最高亩产记录。
可老金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北方的土豆亩产在8000斤到一万斤是很正常的事,亩产提高,效益还能更上一层楼。”他总结经验:南方的春马铃薯要在12月种下去,卡的是市场黄金期,秋马铃薯要等到9月再种,8月温度高、雨水多,很容易死苗。选良种、精耕细作,调节每亩的种薯苗数、合理施肥,去年12月23日,第二批的120多亩春马铃薯播种了,他信心满满,“今年的亩产一定能达到七八千斤。”
同样瞄准这段空档期的,还有兰溪梅江镇的汪增芳。汪增芳在宁波有个蔬菜批发的摊位,4年前,他在兰溪百社乡桥头村流转了100亩土地,专门种各季能卖得俏的蔬菜,马铃薯就占了40多亩,主要销往杭州、宁波和上海地区。
和老金一样,汪增芳也在大棚里种植马铃薯,利用金华地区春季回暖早的特点,大棚加地膜的保温保湿种植,让他的马铃薯在3月20日前后就能抢滩上市,比当地其他种植户提早半个月。“马铃薯的收获时间弹性很大,关键要让效益最大化。”汪增芳说,虽然设施种植的成本也要高些,但那段时间的马铃薯能卖到每斤2块4到2块5。在他负责的兰溪市兰北蔬菜专业合作社,不少社员也开始种马铃薯——种薯和后道的销售环节,汪增芳都会负责。
像金康德和汪增芳这样从市场走向田头的新种植户,已带动周边农户增加了近1500亩的春马铃薯种植面积。2014年,全省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4.6%,根据冬种意向,今年春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还有望继续增加。
产业链条待崛起
2014年,我省的粮食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首次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其中旱粮面积比上一年增加26.4万亩。马铃薯是其中的功臣之一,然而,从蔬菜向主粮的转变,也对我省的马铃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浙江的马铃薯仅以鲜食马铃薯为主,供应的市场也多是省内和周边上海等地,虽然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品种单一、生产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包括产后加工营销环节的缺失,都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最近,省种植业管理局也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与种植户和领域内专家讨论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问题。
在产业链最前端,种植马铃薯,平均每亩地要使用100公斤以上的种薯,现在主要依赖从东北等地的大量调运。而我省的马铃薯育种等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省内也有一些品种在多地进行示范种植,当务之急,是确定一个较好的抗病品种。
座谈会现场,各位专家带来了各式新奇的马铃薯主粮产品。省农科院的一款土豆饼口感上与直接吃土豆几乎毫无差异,但实际上是由马铃薯全粉制成的。“我们把马铃薯整个蒸熟后制成这种全粉,全程都没有研磨粉碎的工序,保证了马铃薯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再加水,就能恢复到土豆泥的状态和口感,”专家吴列洪介绍。
此外,马铃薯全粉的生产与制作淀粉不同,不会带来环境污染。“浙江的马铃薯种植不像北方那样集中,大型加工并不现实,但全粉制作,小企业小投入也能做起来。”省农科院专家朱丹华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加工成本较高。
浙江农林大学食品分子机能学研究室的专家张有做则拿出了金黄色的“人工米”。“国际上,功能米已经非常流行。这款米在米粉基础上,混合15%到50%的土豆全粉,再加上栀子花的黄色素。”他说,这一工艺在国内已经可以实现,根据全粉的添加比例,也可以进行成本控制。
农林大学的专家们也研制了将全粉与蔬菜、水果混合的意大利面、马铃薯面条等食品。“我们与小王子、甘其食等餐饮企业联系过,他们都对运用马铃薯研制食品很有兴趣,”张有做说。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内,马铃薯粉做的包子、土豆饼或者功能米等产品,都可能出现在浙江人的餐桌上。
“我在湖州发现一个叫‘珍珠’的地方品种,口感等品质不输北方品种,产量还要更优。”省农科院专家季志仙说,湖州的老娘舅中餐连锁店正以这一品种制作土豆饼,“品种的研发推广,要从粮食安全进一步考虑到食品安全,做好消费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