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之旅成功与否,扶植、激励计划至关重要
■创新不仅是技术研发,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一种创意的革新
■哪怕没有什么平地而起的新产品,提高了服务效率、整合了资源,谁说不是创新呢
■本报记者 顾泳 任翀
以色列特拉维夫—雅法城,人口不过40万。美丽的城市毗邻地中海最东岸,三月阳光已很耀眼,伴着地中海海风,温暖灿烂。
进入城市的机场大道,沿途基布兹农场星罗棋布。基布兹(以色列农社),几十年来见证了该国农业创新的奇迹。半个世纪前,由水利工程师辛迪·布拉斯发明的滴水灌溉技术,令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瓜果飘香。因创新得以重生的国家,由此开启了独一无二的创新路径:以色列创新以中小微企业为领衔,全国企业中98%为中小微企业,且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雇员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50%至60%,小企业增长率为全球第二。以特拉维夫—雅法为主的沿海城市,因高科技创新文化,被世人称为类似于美国硅谷的“硅溪”。
小咖啡馆里、校园草坪上、实验室内,以色列人与同学、与朋友、与亲戚,今天共享一个金点子,明天就可能化为现实。
技术混搭:传统边界线中迸发创新思维
向日葵为何会朝着太阳绽放?司空见惯的常识,蕴含创新元素。在以色列理工学院,科技学院凡纳教授介绍,本科学生们利用生物科技混搭计算机模型,设计出如向日葵般的机器人,哪里有光热,就朝向哪里。
以色列理工学院,素有地中海MIT(麻省理工)之称。数据显示,该校1/4的毕业生会选择创业。“毋庸置疑,学生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凡纳教授说。学会技术、混搭技术、再造技术,这一教育理念,或可解释为何以色列中小微企业大多以高新技术为主。技术门槛高、有竞争力,企业规模虽小,却能在市场竞争中立得一席之地。
就在前不久,毕业生埃尔万格与伙伴们,将宗教与技术的混搭,令世人瞠目结舌:团队研发出纳米圣经。这本世界上最小的圣经,每个字母宽度只有0.18微米;未来,它可安装在手表、项链等吊坠上,在珠宝行业潜力无限。埃尔万格表示,“我们并不是为了研究圣经到底能做多小,而是要探测纳米承载文字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技术驱动创新、混搭带来灵感。以色列有着先天优势:特殊的人口构成、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带来的融合,为创新注入无限活力。
不过,一些后天设置也可为上海所借鉴——
凡纳教授坦言,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中国,当前创新教育都遇到共性问题:即技术类需求猛增,与技术类教师紧缺之间的矛盾。怎样求解?牵手企业开展合作,不失为良好方向。以色列理工学院科技部学生的课程中,25%用于教授研究方法,另有75%为各类科技研究项目,其中许多是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由此让学生尽快掌握创新、乃至创业的全路径。
混搭创新,由以色列领头的趋势,已然在全球刮起热浪:将导弹、药剂、喷气机、吸入器,这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成就了一种全新的“混搭”持续有效给药吸入器。这款由Aespironics公司设计的产品,可在完好把握病人的呼吸时间,使药物得到最佳吸收;而将地热类海藻、纤维光学、β细胞整合在一起,设计调节糖尿病的自给自足微环境,同样成为Beta—O2公司的制胜秘籍。
创意之旅: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蜕变
一个金点子,从脑海中迸发到落地生根,这个过程,被以色列学者称为“创意之旅(the journey of idea)”。创意之旅成功与否,扶植、激励计划至关重要。以色列理工学院创新知识中心主任米瑞姆·埃瑞女士,详解创意之旅的每一站:确定创意、创意升华、遴选、细化建议、实施直至市场渗透。
校园内,几乎每个大四学生都会参与创意之旅。创新知识中心的专家们,在数以百计金点子中遴选出有市场前景的,给予项目方向指导、启动资金支持;一旦项目持续进展、有了眉目,还可获得追加资金。翻看去年大四学生创意之旅:从绿色塑料,到食品小包装,再到水处理技术……可谓无奇不有。
别以为有了技术就拥有一切,走出实验室后的考验更为严峻。米瑞姆·埃瑞女士直言:创新不仅是技术研发,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一种创意的革新。 下转◆4版
相关报道:一所大学,对创新发展能起多大作用 刊2版◆ (上接第1版)“我们发现,过去很多小公司最终失败,症结可能出在CEO不会推销自己的创意。为让这种失败的概率降低,学生在创业前先要学会推销创意,这是无法逾越的环节。”
校园以外,中小微企业能走多远?去年上海的相关研究发现:本市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指数为64.35分。法制建设、政府服务等软环境虽有所改善,但市场的竞争加剧、人力成本上升、减负效果不明显等,依然困扰着中小微企业管理者。
在以色列,从校园实验室走向市场,这段看似崎岖之路,怎样变得平顺?风险投资、专家评估缺一不可。
提及扶植与激励,不得不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政府项目YOZMA,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为“首创”之意。以色列产业研发中心执行总监阿维·卢夫顿介绍,作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鼻祖,YOZMA项目开创了政府出资,创建风险资本基金,帮助企业成功的先河。20余年过去,YOZMA项目而今已私有化,但以色列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并未歇下脚步。以2011、2012两个年度来看,投资于本国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资本募集资金年均约为8亿美元,其中,约3亿美元用于初始投资。
阿维·卢夫顿介绍,大多数以色列企业不过几十号人,规模并不大,谋求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的牵线搭桥。目前,中心拥有150位来自六大领域的权威专家,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会为每个项目一一把脉;如果企业有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政府也有专门的MATIMOP项目组来服务。“专家不会替企业做决定,他们更大的作用体现在建议上。当政府准备风险投资时,专家会给出权威、客观而公正的意见。事实证明,许多中小企业得益于评估委员会的指点,少走了不少弯路,也拓宽了市场。”
一人行政:不可忽视的服务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