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聊天

“你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作业有没有写完?”“考试多少分?”大人与孩子的交流,常常以问句开始,如果偏向于质问,往往会以斥责和说教来结束一次对话。
       事实上,这种对话不是所谓的平等交流或沟通,不能达到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目的,沟通交流的功能没有在话语的碰撞中起到作用。那么,家长该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
                            从具体小事问起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挺好的啊。”张栋军的儿子是清河路第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次放学后,他们父子俩的对话几乎都是在这样几句对话后,戛然而止。
       张栋军说:“他和他妈妈话多一些,他妈妈会问他‘今天上了什么课’、‘课上老师教了哪些内容’、‘哪几门功课布置了作业’,他回答得也很详细。”
       “有时候问多了他还不耐烦,特别是问到学得怎么样,和同学处得怎么样之类的。”张栋军认为,孩子对他似乎有些抵触情绪。
      有调查发现,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具体的问题比抽象的问题更容易让孩子回答,并且不会让他们觉得有压力。比如,张栋军的妻子在询问孩子情况时,更能让孩子给出准确、具体答案,这不仅能够了解到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还能掌握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其他感受。
                          倾听时给肯定回应
       很多时候,想了解孩子的心理,最好办法是让他说出来,这个时候家长需要耐心倾听。不过,在倾听时要给以一定的回应,但尽量不是说教的方式,这与斥责的回应一样,都会使孩子的言说欲停止。
       近日,记者在清河路第一小学放学时观察发现,不少大人对孩子的回应词句中,频繁出现:“不是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那样做不知道吗”、“你说的不行”……其中,大多是否定性的回答。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反应多数是气鼓鼓的小脸沉默不语。
       将乐高教育引入阜城的吴丹丹,对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有自己的看法。吴丹丹指出,父母想要了解孩子,需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角度看问题,以孩子的语气与他交流,让孩子不带着隔阂心理与父母一起相处。
       通常,孩子在表达想法时,希望家长能够有与自己类似的想法,更希望从父母的回应中得到肯定回答。如果没有得到赞同,反落得一顿说教,这对孩子的心理来说,无疑是在不愉快中增添了一份反感。
       比如,孩子想买游戏机,家长可以在肯定他的想法时提出问题,“是什么样的游戏机”、“其中有哪些好玩的游戏”、“是不是必须要买”、“游戏会不会耽误功课”等问题,“让孩子保持聊天时的说话兴趣,通过肯定的回应,了解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专家意见
       就家长为什么要从具体的小事问起方面,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汪教授指出,“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媒介是语言,儿童在七八岁前的语言思维还处在混沌状态,很难对家长抽象性话语进行辨析。皮亚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谈到,这是因为儿童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
       另外,汪教授提到,儿童脱离自我中心阶段后,对事物的判断开始出现单方面尊重权威的道德认知,特别是对父母、年长者等的话语选择绝对服从。
       “无论是家长的鼓励还是惩罚,儿童都会从中判断出某事该不该做。不过,两种态度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汪老师认为,鼓励或肯定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行为更加主动;而惩罚或否定,会促使儿童行为的消极被动,心情低落,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 作者:刘黎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