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因货币而增长,这是投资领域内最简单的关系定律。这一命题,解决了投资收益率的量价难题:量的增长率就是价
【财新网】(专栏作家王争春)如何评价投资收益是一个难题。有人认为是通货膨胀率——只要货币能够保持原有的购买能力,不贬值,那么,投资收益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可以用平均通货膨胀率来评价投资收益率。也有人认为,是市场平均利率——只要投资收益率能够达到市场平均利率水平,那么,其投资收益率也就可以接受。还有人认为,能够赶上GDP增长率即可,表明我们分享了经济增长的好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却都没有理解投资收益率的本质,也没有人能够说明投资的量价原理。
当然,我愿意相信有很多人是明白其中的奥妙的,比如专业投资管理人绝对明白社会平均收益率为何,但是他们没有人愿意说破。因为没有人愿意为自己定一个较高的、难以达到的收益率。这个平均收益率并不复杂,其实就是货币增长率。假设一个孤岛上有100人,每人有10万元存款,而第二年的货币增长了20%,那么总货币量应当是1200万元,平均每人12万元。如果你的存款不够12万元,那么,你是不是在这一年的财富增长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呢?是的。这只是被复杂的经济系统掩盖了的简单道理。
也许有人会问,由于岛上人的努力程度和创造的价值不同,他们所得的劳动收益自然不同,最终财富也会有所差异。没错!但我们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获得投资收益,而不至于被别人拉下,那么,共同努力的结果必然是平均获得财富,而不是有人获得的更多,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更进一步的简单说明是,这一关系可以称为投资领域的教条,在经济领域或者货币超发不严重的国家,很难使用。
在货币没有超发的经济领域,他们获得的最终财富不单单是原有财富的增值所得,还包含了他们的劳动所得,也就是GDP增长的分配。这种理解有道理,但是在实际经济领域里,货币往往是超发的。实际上,一个经济体内的货币存量是十分庞大的,充当交易职能的货币完全可以满足对新增加值的重新分配。而超发的货币,加上因货币流通体系的健全而导致的流通效率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投资收益来分配的。
在实体经济领域里,提出这一问题意义重大,将劳动和资本的回报分开,就是我们教科书上所讲的四位一体公式:资本获得利息,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在投资界,我们重点考虑的是投资的回报。投资领域就相当于理想的孤岛,这里只有资本和努力赚钱,其他则在实体经济领域里进行交换和分配。
货币因货币而增长,这是我们在投资领域内的最简单的关系定律。这一命题,解决了投资收益率的量价难题:量的增长率就是价。将它应用到我国经济金融领域,能有效地解释很多疑难问题,并可以例证我国的货币超发严重,即流动性过剩较为严重,比如货币供给高增速与高利率的并存,投资回报高,名义市场利率自然也就会高。在一个货币超发较为严重的国家,一个货币的增长率实际上就近似于这个社会的平均利率水平。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肯定会大吃一惊:哇塞!原来这十年我没赚多少啊!2001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为13.2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3月末在125万亿元左右,13年时间增长9.5倍,年均增长18.9%。也就是说,我们的投资收益率应该在18.9%为正常收益率,否则你的财富就缩水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分析许多计量经济学里看似“谜”的经济学教条了,比如“货币之谜”,计量发现货币供给增加在计量的结果上会导致利率的升高;比如流动性效应,流动性的增强会提升利率水平等。
具体问题,我们可以以后分析。现在可以回味一下巴菲特的伟大了。巴菲特被投资界称为股神,他所经营的伯克希尔公司在1965—2006年的42年间,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6%,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比,巴菲特的投资超额收益率超过10个百分点,是其2倍还多。而同期美元的广义货币累计仅增长20倍,年均增长不过7.4%,甚至比股票指数增长还少了3个百分点。巴菲特的投资诀窍是可望不可及的,是天才的投资者。看到这些,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定力和眼光。
美国40多年的股票投资回报率比货币增长率高3个百分点,这也是正常股票市场应有的回报,也正是我看淡房市、推荐进入股市的原因。如果金融改革如期推进,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应该高于货币增长率的,正如前十年的房地产市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