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创业板:我该如何爱你

李意安
  “创业板的故事是不是说完了?”老股民宋远最近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宋远入市已经十年,经历过上一轮牛市,也目睹了市场从6124点的高空坠落,但一向保守的他今年年初也经受不住创业板快速上涨的诱惑,开了创业板的户,此后却遭遇了暴跌的噩梦。但是,他并不孤独。
  过去的两周,A股“上上下下的享受”显然让大多数股民都深感无福消受,而创业板作为A股市场中“高风险高收益”的代表,在大盘高空坠落的两周里,更犹如过山车。
  截至7月3日,创业板指由6月5日的顶点4037点下跌了35%,而在一个交易日内的跌幅一度达到5%以上,其中在6月26和29两个交易日中连续深达8.91%和7.91%的跌幅,几乎出现了全线跌停的景象。而在之后的反弹中反弹速度也超乎寻常,部分个股甚至经历了单日行情上下20个点的精彩行情。然而,尽管6月30日出现了的强势反弹,尽管此后证监会密集连发数道金牌维稳,但下半周延续小幅跌势。“政府就算管得住孩子,也不能阻止孩子有情绪。”一位从业十余年的私募人士评价,“短短几日的行情还很难判断政府救市的行为究竟有没有效,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前期涨速过快,回调力度中非理性因素的释放还是非常的凶猛,而创业板作为A股市场中‘激进’的代名词,大涨大跌也在情理之中。”
  过山车行情
  7月3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接棒发声,倡议维护市场稳定传递股市正能量,集体作出暂不解禁的承诺,并承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采用回购、增持、暂不减持等一切可能的措施,切实保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同时表达了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扎扎实实做好经营,抢抓经济转型机遇,用业绩的成长回报投资者的决心。
  大跌的背景下,如此众志成城的公开倡议多少有一丝悲壮的色调。
  2009年10月,创业板在深交所横空出世。自成立伊始,深交所锁定的便是新技术、新能源高成长的企业。然而此后的一些年里,目标受众群在逐渐扩大,不少企业通过主营业务的互联网概念叠加也获得了创业板上市的机会。
  一位接近深交所的人士坦言,近年来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定位有了很大程度的重合,仅仅是在上市门槛上更为宽松一些。而披着创业板“高新成长”的外衣,不少创业板上市企业也获得了市场的追捧,部分个股市值甚至已经可以媲美主板上市公司。“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固然有非理性的泡沫存在,另一方面,也不失为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逆袭的手段之一。”
  持同样观点的也不乏市场人士。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告诉经济观察报:“调研的全通教育(98.010,-10.89,-10.00%)的机构几乎一致看好,看好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它上市以后募到很多资金,而同行业许多好的在线教育企业都没有上市,所以它有大量并购重组的运作空间。而事实上这种思路是有案例可以借鉴的,乐视上市的时候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也非常有限,但是通过资本市场它掌握了产业整合的主动权,通过不断的资源注入获得了生态链上的优势地位,也赢得了高估值。”“再比如,上海钢联(59.050,-6.56,-10.00%),看上去钢贸已经是一个难以回天的领域了,但是从全国的需求和供给而言,亦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拥有海量的整合空间,如果利用互联网,把产业链整合好了,难道就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吗?那个时候股价会是多少呢?”上述公募基金经理说道。
  而在这轮牛市行情中,全通教育股价也玩了一把过山车,股价曾一路走高至467元,此后除权,随后股价一路呈现下跌势头,7月3日收于98.01元,较除权后已跌去逾50%;上海钢联亦是如此,7月3日收于59.05元/股,较其最高点时的157.95元,跌去60%。
  在上述公募基金的眼中,创业板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高风险、高收益,因此过山车行情将始终与创业板同在。即使牛市走完,创业板的生命力也不会就此打住,个股依然拥有投资机会。
  前车之鉴
  事实上,创业板的建立初衷就是试图打造中国的纳斯达克。
  早在1999年1月,深交所就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并附送实施方案。然而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深交所推创业板计划也受累搁浅,这一搁就是十年。2009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外力推动下,创业板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遥想15年前,大洋彼岸这场轰轰烈烈的dotcom运动,跟如今的创业板不无相似之处。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个人计算机的革命性普及驱动了纳斯达克指数波澜壮阔地上涨。但是,狂热投机驱动下,纳斯达克行情脱离基本面而超速上涨,此后,2000年3月之后的崩盘也成为美国资本市场永载史册的教训。
  历史资料显示,美国经济从1991年开始复苏,实现了连续增长108个月,就业状况从1993年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2000年时达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水平也被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受益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美国企业负担大大减轻,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为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的超常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美国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注重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在短短的几年内从5.2%提升到8.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热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美国“新经济”带来的高回报率和高增长预期,使大量本国和国际的资金回流或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在此期间,美元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美联储也在1998年9月-11月期间连续三次降息,来缓冲疲软外部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万事俱备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舆论媒体和各种研究报告都大力推崇科技服务引导的“新经济”,更关心上市公司被勾画的“美好前景的故事”,对于所投资的公司是否能实现盈利并不关心。投资者为了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纷纷放弃追逐受益于“新经济”的股票。
  资本市场因此出现了严重泡沫化,一方面,股价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企业盈利增长的速度,PE不断提升。从1996年开始,尽管企业盈利仍然有可观的增长幅度,但由于对未来预期的乐观和炒作,纳斯达克市值增长和盈利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不匹配。
  1995到1999年期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3倍,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纳斯达克综指更是翻了5倍多。1999年底道琼斯指数的市盈率为25倍,市净率为5倍,而纳斯达克综指更是分别高达152倍和7倍。
  然而许多公司盈利未达投资者预期,一些dotcom 的公司开始破产,其他仍然保持盈利的公司市值也大幅缩水。2000年3月,纳斯达克泡沫破裂,转为下跌,截至到2002年9月,在短短30个月内,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5%,创下6年中的最低点位。超过一半的公司或直接退市或通过并购谋求出路,甚至破产而销声匿迹。
  时光向前,人性依旧,市场依旧。所有历史都是重复,所有历史都不是简单重复。“纳斯达克市场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危机酿成是在本世纪初,而创业板成立于2009年,今年就出现了如此‘危机’,而且三周就消化了大多数的上涨幅度。虽然两次泡沫的出现都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资金寻找出路而造就。但此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美国虽然也经历了泡沫,但也真正经历了科技的发展,几十年间也培育了一些真正的科技企业,但中国的创业板则多数是一些传统企业在进行互联网概念的叠加用以提升效率,科技含量要低许多。”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泡沫的破灭固然让人痛苦,然而灰烬抹去,也不无黄金。
  上述基金经理告诉经济观察报,上世纪末的dotcom运动固然催生了泡沫的破裂股市的崩塌,在当时看来产能大大过剩的光缆等信息化基础建设价格也因为泡沫的破裂遭遇了价格暴跌,而得益于此,google,微软,苹果都在昔日股灾的灰烬中飞速成长。“重要的是自由市场的基因。”该基金经理强调,“资本市场是新经济的土壤,但是否能成长为伟大的企业则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创新基因和创业基础。”
  不管怎样,创业板企业仍是代表了中国未来新兴经济的方向,究竟有没有哪家公司能够从泡沫破裂后脱颖而出,值得市场期待。

  • 作者:经济观察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