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下,各大高校都把学生创业、创新当做工作之重,更有甚者,成立“创业学院”,乍一看似乎高校对创业教育无比重视,仔细一想却又是显得如此无知,但是在高校行政化主导下却又显得那么正常。创业学院的成立是不是意味着创业人才可以批量生产了呢?其培养的“创业人才”是不是创业一定能够成功?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创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其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的意愿和能否创业成功除了各种各样偶然的因素之外,其中有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对社会行业现状以及行业规则、甚至是潜规则要有足够的了解。
而现在的大学在高校行政人员的主导之下,总是担心教师不好好教书胡思乱想、担心学生出事故。学校越来越大,院墙越来越高,保安越来越多,学生与社会隔的越来越远。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形式上的“围墙”已经无法围住学生的视野,可是不少高校却用禁止用电脑或者网速极慢等等方式给学生与社会接轨设置各种障碍。如此,学生如何创业?
当然,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至少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大众有个交代,至少重视这个事情了。也就是说高校在对待“创业、创新”这件事情上,至少把形式做的很好,至于“创业、创新”所需要的环境,诸如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无法用物质、形式、甚至课程来衡量的,创业并没有一定之规,大都属于个人经验,即便是个人经验随着社会的变化、创业条件的改变都会给创业带来各种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经历。
高校对待大学生创业,不需要弄这么多“创业学院、创新基地”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只需要给出大学生体验社会的机会即可。而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森严,甚至出校访友都需要层层审批,如此一来,学生哪里有机会对社会真正了解呢?那有如何真正了解一个行业呢?
更何况,大学生的创业如果不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那又和高中毕业入社会拼搏的学生有何区别呢?比如近期有调研发现,大学生创业大都集中在诸如“送外卖”这种低端而且“从众”的行业之中。显然这种创业并无法体现大学生创业应该具有的“创新”的价值,而且低端的创业也容易造成市场饱和。当然创业失败,也是大学生们“创业课堂”的必经之路,可是我们的创业学院如何来评定我们创业失败的学生们的课业成绩呢?具体创业学院细节先不谈论。
我们很难想象,高校一个封闭的行政体制,一个执行上级命令的机构,如何有创意的完成“创业”大事呢?看看那些雷同的“创业学院”,如何能教出来有创意的有生命活力的创业学生呢?仅仅大学的封闭性,就足以让“创业”学生难以成功了。或许我们将来发现在大众创业的局面之下,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经常到校外跑的学生,这是创业者成功的必要条件。当然经常逃课外跑的创业者未必成功,这也是创业的风险。
高校与其创立“创业学院”,倒不如认真反思大学是如何把学生教的不会创业,然后打倒阻碍学生创业的各种“围墙”,让学生真正认识和融入到社会之中,才能够让学生发现创业的契机。或许,梳理一下大学阻碍创业的各种“文件”,远远比成立“创业学院”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