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该怎么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就如我们吃饭要用两根筷子而不是用一根筷子。
  学好数学的标准就是要“会解题”,也就是我们说的会“做题目”。这个评判也是你我心中一个标准的衡量结果,而它不是让人们学会数学的方法。如何才能会“做”呢?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具有数学思维”,但实际这个简答似乎没有可执行性。
  其 实数学本身有一个知识集合,很多领域的一个基础学科,学生上课时,因为互动的缺乏,老师往往注重的是数学知识的灌输,而非通过互动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些知 识。因此,整个课堂成了数学知识的堆积,老师在讲题时,我们听得也是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做题时,这些知识却难以应用到解题中,味同嚼蜡,无法融合,也无法 和题目目的联系。结果,因为无法应用到解题中,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也会慢慢健忘。
  我们要做的是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有利于数学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如何培养,我们将从以下入手:
  一、看
  通过视觉,捕获题目的问题,题目要我们做什么;观察题目中所有的信息 ,脑子里形成信息记录。
  二、想
  当把题目中的信息都看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想。看和想不同得先进行一个比较才能给力。
  比如对于小学课内要求目前就是要会使用“算式”导出纸上没有直接呈现的信息。而在一些应用题中在文字中也包含着很多隐含条件,这个就是要我们去想,去挖掘。
  三、做
  这个就是最实际的问题了,我们通过前面的看、想到开始做,做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停顿,卡壳,那我们就来谈论卡壳的阶段,为什么呢?是题目理解不透彻,还是公式应用不够熟练啊,分析后我们也会让同学们来总结,这样她们怎么会不爱数学呢?
  四、查
  这个我想大多数应该明白了,对就是一个检查,对刚才做题过程的一个回顾。回顾中间的过程是否有偏差,错误。
  思维方式分为4种类型:
  1. 递进型 :这是一种属于逻辑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例如,教师在讲授“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类题时,叮以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已知一个数几 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规律去进行逻辑推理,让学生自己发现新出现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教师不要越俎代疱,否则吃力不讨好,反而妨碍了学生思维 能力的提高。
  2.逆反型 :这是一种敢于和善于突破习惯性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可供训练的材料比比皆是,如加减、乘除、通分约分、正反比例等,问题是教师如何善 于运用它。如教验算时,16-10=6,学生习惯地用16-6=10来验算,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6+10=16 来验算。经过训练,学生便可知道用加法验算减法、用减法验算加法、用乘法验算除法、用除法验算乘法了。
  3.求异型 :这是在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的分析性的思维形式,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如16—10,可以启发学生用 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述这道算式。如①16 减去10 等于几?②16减去10 还剩多少?③16 与10 的差是多少?④10 与什么数的和是16?⑤16比10 多多少?⑥10 比16 少多少?⑦16 减去什么数等于10?⑧10 加上什么数等于16?这样,既使学生透彻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就 不赘述了。
  4.求同型 :这是一种进行综合、概括的思维形式。如上例,教师亦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叙述方法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出16—10 的算式来。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异中有同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如:①甲乙两人接到加工54 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 只,乙每天加工8只,几天后完成任务?
  ②一件工程,甲独做10 天完成,乙独做15 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 像这些形异质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一题会多题,可以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作用。
  ★★--------★★--------★★
  想关注更多孩子成长,孩子学习方法/资料,马上来关注微信号:xschelper(<--长按可复制)
  ★★--------★★--------★★

  • 作者:家有小学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